唯美的夏日诗词大全(12首绝美夏日诗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1: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9:33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第三句写“绿荫”,绿荫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情趣。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却又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天气之好,景色之美,山间之静,游人之喜。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这是一首夏季游园畅饮的诗。诗的首句写园中小鸭戏水,第二句写梅子成熟,天气时阴时晴。后两句说载酒到果园醉了一场,把那一树金黄色的枇杷也摘下来下酒了。一个“醉”字不仅写出了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愉悦的心情。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这首诗要表现的主题。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临平道中
【宋】道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这首小诗写五月行走在临平山下所见:微风习习,蒲叶沙沙,蜻蜓欲停未停,荷花盛开。整首诗仿佛一幅花鸟小品,充满了自然情趣。
首句,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赋予它以人的知觉和感情,好像在有意卖弄它的轻柔。次句把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姿态写得细腻传神。第三句,补叙出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间、地点、位置,为结句的写景做了铺垫。第四句,于风蒲背后展开自近到远的风景:在山下道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荷花开满了水面,表现出夏日江南水乡清丽动人的景色。
诗人静中写动,以动衬静,技艺高超。苏轼作为对诗画都非常内行的作家,一见此诗,为之激赏;还有人据此诗境绘成了《临平藕花图》。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绝句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夏日的清风徐徐吹来,山间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是多么地凉爽宜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无拘无束的状态和向往自然的心情。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首句以可感的“温风”与小暑节气联系起来,用“因”说明首联两句间的因果关系,“倏忽”则形容时间流逝之速。颔联选取竹、山、雷三个意象,又分别用喧、暗、闻形容,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展示雨前的自然景象。颈联字字相对,以“户牖”对“阶庭”,“深”对“长”,又以“青霭”与“绿苔”相呼应。《礼记注疏》中有“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尾联正是解说这段内容,与小暑节气相呼应,天上的雄鹰、鹯鸟已经开始练习搏杀,而蟋蟀此时羽翼未成,居于穴壁之上。天空中鹰、鹯与地上的蟋蟀,都感应节气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全诗语言简练明朗,只是描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一切都是如此地随意、自然,但是却写出了生活的情趣与味道。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以此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纳凉
【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这首诗以纳凉为题,首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执杖出门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委婉、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这样,诗人急于从酷暑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系列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次句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三、四两句则采取了对偶句式,对纳凉胜地的景色进行了描绘,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描绘出来,令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惬意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诗人悄然伫立的身影。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末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腻的感受。“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这首小诗写的是夏天山中夜雨。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跳跃性大,采用的颇似现代电影中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小诗还表达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惊异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前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静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出场设置了背景。首句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次句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十分生动。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的了。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是一首忆昔词,用语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段,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饮宴沉醉,兴尽回舟,误入藕塘,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纷飞的苍茫暮色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机,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依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野游的见闻。上阕中的“落枣花”点明了季节。对枣花落入衣巾的描写充满情趣。这里“村南村北”,家家户户,煮茧抽丝,到处响起了缲车声,处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加上古柳下卖瓜人儿的欢快的叫卖声,构成一幅乡村古朴而又充满生机的欢快图景。下阕写“日高人渴”,入农家乞茶的片段。“酒困”“路长”“日高”“思茶”写出了初夏酒后野游的真实感受,使人如亲历其境。这首词既描绘了初夏乡间生活的画面,又记下了词人途中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