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6: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6:21
贺鹤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1962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五年制)毕业。他的学术生涯与我国航天科技紧密相连。
1966年至1967年,贺鹤云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卫星的轨道设计,与中科院数学所天体力学室合作,这项工作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接着,他在1969年至1970年期间,投身于序列译码器(Fano算法)的研发,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同推进了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
1975年至1978年,贺鹤云担任我国09卫星通信系统艇站和岸站的副总设计师,他的团队成功地为相关项目提供了通信保障,这一成就使他们荣获了部级科技进步奖。1987年至1989年,他又担任军用卫星通信可搬移站的总设计师,他的作品在国庆40周年全军新武器装备陈列中亮相,同样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
1992年至1995年,贺鹤云担任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卫星通信系统和远一、远二西安站改造的总设计师。在那个期间,他领导的团队成功完成了岸站与远航数千公里外船站间超远距离测控数据和勤务调度图像传输任务,这一技术突破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射提供了关键支持,赢得了原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
在他职业生涯中,贺鹤云发表了30余篇关于逆调制环相位隔离性、小卫星、在轨测试、微型机应用和卫星通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为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LDPC码基础与应用一书分为8章,内容包括:分组码和卷积码基础及技术、BP算法、因式图和迭代译码、密度进化、LDPC卷积码和广义LDPC码以及软件仿真和硬件实现方法;同时介绍了LDPC码在无线局域网、深空宇航、磁性记录介质、光纤衰落信道等领域的应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6:18
贺鹤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1962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五年制)毕业。他的学术生涯与我国航天科技紧密相连。
1966年至1967年,贺鹤云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卫星的轨道设计,与中科院数学所天体力学室合作,这项工作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接着,他在1969年至1970年期间,投身于序列译码器(Fano算法)的研发,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同推进了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
1975年至1978年,贺鹤云担任我国09卫星通信系统艇站和岸站的副总设计师,他的团队成功地为相关项目提供了通信保障,这一成就使他们荣获了部级科技进步奖。1987年至1989年,他又担任军用卫星通信可搬移站的总设计师,他的作品在国庆40周年全军新武器装备陈列中亮相,同样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
1992年至1995年,贺鹤云担任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卫星通信系统和远一、远二西安站改造的总设计师。在那个期间,他领导的团队成功完成了岸站与远航数千公里外船站间超远距离测控数据和勤务调度图像传输任务,这一技术突破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射提供了关键支持,赢得了原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
在他职业生涯中,贺鹤云发表了30余篇关于逆调制环相位隔离性、小卫星、在轨测试、微型机应用和卫星通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为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LDPC码基础与应用一书分为8章,内容包括:分组码和卷积码基础及技术、BP算法、因式图和迭代译码、密度进化、LDPC卷积码和广义LDPC码以及软件仿真和硬件实现方法;同时介绍了LDPC码在无线局域网、深空宇航、磁性记录介质、光纤衰落信道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