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5:0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8:46
思想的解放带来学术大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东周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出现了很多魅力四射的大师级人物,各类学术流派竞相绽放,儒家、墨家、法家、道家……但是,东周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盛景,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文化的繁荣,是生产力发展促成的。
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调整
东周时期,我国正处于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的物质财富逐渐积累。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变革。社会处于大转折大发展时期的现状,促使人们不断进行研究与讨论,尝试构建新型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社会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观等理论体系。
于是乎,各学术团体竞相登台,各学术流派竞相绽放,各代表人物都在积极阐述自己的宇宙观点,以备各国君主采纳,实现自己*理想。著名的有主张“克己复礼”的儒家学派代表孔子,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人物韩非子,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等。这些都是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因为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与之相适应。处于思想领域的各类学说,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秦国实行法治,促进国家大发展,一举奠定了统治中国2000年的秦制(大一统*集权制度)。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积极遵循法治思想,契约精神,变法图强,取得成功,最终一统天下,促使整个国家进入封建社会。同样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劳动者、生产关系(含社会制度)三者相适应。秦朝建立后,虽然实行了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长城、修驰道,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通漓水等促进国家发展的稳定措施,但是客观上没有结束战时状态,激烈的社会矛盾没有得到缓和。所以,大泽乡一声号角,很快就被推翻了。
第三,汉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西汉建立后,在承袭秦制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了秦灭亡之教训,开始了休养生息的策略。但是,在相互的比较中,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本着王朝统治与管理的需要,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国家管理外披法家之衣冠,内行儒家教化之思想,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近2000年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断完善与沉淀,各个历史时期虽有典型大儒产生,但他们的思想皆以孔孟之道为基础,开展的是深层次纵向研究,形成了与封建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统治中国*脑近2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体系,甚至影响了整个东亚汉字圈的思想认知与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东周之后,再无学术思想大讨论的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8:47
因为中国从东周之后没有产生伟大思想学术人物,没有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不再需要。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8:47
“百家齐争鸣"的结果就是好的思想集中起来,坏的思想被淘汰,最后又董仲舒的集中,儒学才逐渐成为主流,所以不会再出现“百家齐争鸣"的局面。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8:48
因为在东周以后,国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化思想也逐渐朝着主流发展。所以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没有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8:49
东周之后社会相对更加统一了,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会相对的*一些思想的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也*了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