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作品鉴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5: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1:30
这首小令以“金山寺”和“游”为主题,上片描绘寺景,下片记述游历,通过雄丽的风物和壮美的游踪,展现出金山寺的非凡魅力。金山原为长江中的孤岛,后逐渐与江南相连,金山寺以其层层叠叠的建筑闻名,有“金山寺裹山”之称。起首两句强调了寺宇在广阔江面上的“水上天竺”特色,通过“万顷苍波”与“孤岑矗立”的对比,展现出画面的和谐与层次。
金山形似金鳌,与江水形成动静对比,诗人以“满咽三杯”的生动描绘,表现山脚受水的壮观景象。金山寺周围的浓绿林木如同“吸尽”江山精华,与“苍波”形成鲜明色彩对比。作者的游赏方式独特,侧重于纵舟巡江,而非入寺参拜,这种视角使金山寺成为画面焦点。
下片中,诗人通过描绘金山寺的倒影和风浪,将蛟龙的联想与寺的神秘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金山寺的非凡气质。尽管风急浪高,诗人却不愿离开,流连忘返,体现出对豪情与快意游历的追求。小令以散曲的形式,突破了当时曲坛的柔靡之风,取而代之以劲健豪放,成为早期文人散曲中的一股清流。
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作品鉴赏
金山形似金鳌,与江水形成动静对比,诗人以“满咽三杯”的生动描绘,表现山脚受水的壮观景象。金山寺周围的浓绿林木如同“吸尽”江山精华,与“苍波”形成鲜明色彩对比。作者的游赏方式独特,侧重于纵舟巡江,而非入寺参拜,这种视角使金山寺成为画面焦点。下片中,诗人通过描绘金山寺的倒影和风浪,将蛟...
王恽《黑漆弩·游金山寺》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竺:寺名,在杭州灵隐山南。这里指雄伟的佛寺。?金鳌头:指金山。金山一名金鳌山。?燃犀:晋代温峤点燃犀角,投入牛渚矶的深水中,照见底下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水中生物,因受扰而不安。黑漆弩·游金山寺创作背景 王恽于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出任福建按察使。这篇作品可能是他赴任途中游览金山寺后...
黑漆弩·游金山寺作品鉴赏
金山山形如金鳌,与江水形成动静对比,山脚被江水冲刷,诗人以“满咽三杯”形容,形象生动。金山寺周围的浓绿林木被赋予了生命,仿佛是“金鳌”汲取天地精华的结果,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作者并非局限于寺内游览,而是纵舟江上,通过奇景快游来感受金山寺的雄伟。下片描述了游人所见的壮观景象,如金山倒影...
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注释译文
归航的船只在夕阳余晖中穿梭,这些都未能分散作者对金山寺壮丽景色的欣赏。他深知,眼前的景象是他此生罕见的奇观,令他心满意足,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体验。
黑漆弩·游金山寺(序略)注释
金鳌头,金山之巅,是山的骄傲,也是寺庙的象征。站在金鳌蜂上,极目远眺,不仅可览金山美景,亦可领略寺庙的庄严与宁静。“蛟龙”句,用蛟龙对犀牛角的忧虑,暗喻人们内心对于丑恶之事的恐惧与排斥。在金山寺,这样的恐惧与排斥化为了对佛教的信仰与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棹,船桨...
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作品原文
于是,受到仲先的启发,我尝试创作了一首《游金山寺》的曲子,以《黑漆弩》的旋律歌唱。历史上,汉朝的学者家中常有音乐家,唐朝人则普遍精通音律。然而,现代的乐府作品虽然力求精良,但创作起来往往困难重重,即使有所成就,也常常陷入过度描绘色情与武侠的笔墨之中。对于年轻一代,他们精力充沛,应该专注...
黑漆弩·游金山寺作品原文
游金山寺 (并序)邻里的严伯昌子,曾以《黑漆弩》为饮酒助兴的曲目。省郎仲先曾对我说:“这首词虽然不错,但曲名似乎不太雅致。如果将它命名为‘江南烟雨’,你觉得如何?”我回答:“当年苏东坡创作《念奴》曲,后人非常喜欢,改名为《酹江月》,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于是,仲先邀请我效仿,...
黑漆弩·游金山寺注释译文
金山寺,起源于东晋,初名泽心寺,至唐代更名金山寺,坐落在镇江西北的长江中,与南岸相连的金山之上。邻曲之间,人们以饮酒助兴,而那些中书省的郎官们(省郎)也会在此间游历。元白贲的《鹦鹉曲》中提及的'江南烟雨',成为了这首曲牌的代称,仲先借此灵感构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以...
金山寺并序文言文
14.王恽.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 蛟龙虑恐下然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15.卢摰.沈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梢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
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作者简介
1261年(中统二年),他转任翰林修撰,同时担任同知制诰以及国史院编修官的重任。1268年(世祖至元五年),王恽被调至御史台任职,随后晋升为监察御使,九年又授承直郎。1276年(至元十四年),他成为翰林待制,并拜朝列大夫。1291年(至元二十九年),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的高位。1295年(元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