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23: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0:41
幞头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周武帝时期,起初名为帕头,至唐朝时期才正式被称作幞头。最初的幞头主要采用纱罗材质制作,然而由于其柔软不易挺括,人们开始在纱内嵌入桐木片制成的山子衫,以此使头顶部位显得更加高耸。穿戴时,幞头在额前通常打有两个结,脑后则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来,前面的结被取消,改用铜铁丝作为骨架,将软脚撑起,形成了硬脚的样式。
在唐代,皇帝所使用的幞头硬脚向上弯曲,而臣子的则下垂。到了五代,幞头的样式逐渐趋于平直。宋代,幞头的制作工艺有所改进,采用了藤织草巾子作为内衬,纱作为外表皮,且在表面涂以漆,形成了"幞头帽子",方便脱戴。幞头的样式多种多样,如直角、局脚、交脚、朝天和顺风等,这些不同的样式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皇帝和官僚常佩戴展脚幞头,脚部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而公差和仆役则更多选择无脚幞头,以此区分地位。
幞头(fútóu),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