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23: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5:35
广胜寺,作为唐代以前的典型寺庙,其布局特点可以从飞虹塔的位置窥见一斑。唐代以前,寺庙的布局通常遵循飞虹塔位于前,大雄宝殿居后的模式,飞虹塔主要用来存放舍利,供信徒们膜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以后的寺庙布局发生了变化,大雄宝殿常常位于前,飞虹塔则退居后方。飞虹塔除了供奉舍利,还扮演着点缀风景、平衡布局的角色。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宝塔,随后是大雄宝殿。历史记载证实了这一布局,广胜寺是中国佛教东传的重要寺庙,早在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就有僧侣在此建寺造塔,取名卢舍寺,后因塔而得名阿育王塔院。佛舍利的引入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这使得阿育王塔院成为存放佛舍利的重要场所。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汾阳王郭子仪发现宝塔损坏,重修后改名广胜寺,取义佛法广大、风景优美。唐代高僧道宣在《法苑珠林》中提及的“周晋州霍山南塔”即指广胜寺塔。在北周时期,晋州的佛教信徒修复了寺庙和宝塔,得到了后世高僧的赞誉。明代嘉靖年间,琉璃宝塔重修,其时代特征体现在琉璃瓦的使用上。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作,如“鹤立蛇行势未休”,描绘了广胜寺的壮观景象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飞虹塔,作为五座佛祖舍利塔之一,与《赵城金藏》、元代壁画并称“广胜三绝”。整个广胜寺和飞虹塔,不仅是帝王才子眼中的圣境,更是山水之间的建筑艺术杰作。无论是古代文人的赞美诗篇,还是明代诗人林中猷的描述,都生动地展示了广胜寺和飞虹塔的魅力,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飞虹塔,矗立在山西洪洞县东北17公里的霍山之巅。广胜寺,始建于公元147年;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请重修,始改现名。广胜寺分上、下二寺,相距里许,共有殿堂11座。现存建筑为元、明两代兴修重建。整个佛寺,以琉璃宝塔最为著称.上寺的琉璃宝塔为飞虹塔,是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该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的。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京师大慧和尚又于飞虹塔的底层加建了一圈回廊,遂成今日之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