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6: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10:38
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是校对文献常用的策略:
(1) 对校法,即使用同一书籍的原稿或不同版本进行比对,遇到差异则在旁边注释。这种方法如同刘向《别录》中的对读法,虽然基础且常见,但主要关注异同,忽视是非判断。理想的底本是原稿或初刻本,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渊源关系分析,区分校记,保持校记简洁。
(2) 本校法,适用于孤本自校,通过前后文互校来辨析错误。但若文献非一人一时所作,或来源不同,如《6tZ》的部分,就不适用。历史上如吴经的《新唐书纠谬》和汪辉祖的《元史本证》通过本校法取得成就,但校勘目的仅是恢复原貌,而非修改作者错误。
(3) 他校法,涉及比较不同书籍的内容、引用或并载史料。这方法费时且广泛,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文献分析能力。然而,古人引用的不严谨性需谨慎对待,除非确有误或版本依据,否则一般不轻易用他书校正。
(4) 理校法,在无据可查或版本纷争时,依赖理性的判断。这种方法最为复杂,也最易出错,陈垣对此有深刻认识,认为它是最高境界,但也是最危险的。
总的来说,校勘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厚的文化史知识和文献学基础,是一项专业且细致的工作。
校勘:顾名思义,校对勘正。对书本,报刊,文集等等的修正所必经的一些程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9 10:38
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是校对文献常用的策略:
(1) 对校法,即使用同一书籍的原稿或不同版本进行比对,遇到差异则在旁边注释。这种方法如同刘向《别录》中的对读法,虽然基础且常见,但主要关注异同,忽视是非判断。理想的底本是原稿或初刻本,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渊源关系分析,区分校记,保持校记简洁。
(2) 本校法,适用于孤本自校,通过前后文互校来辨析错误。但若文献非一人一时所作,或来源不同,如《6tZ》的部分,就不适用。历史上如吴经的《新唐书纠谬》和汪辉祖的《元史本证》通过本校法取得成就,但校勘目的仅是恢复原貌,而非修改作者错误。
(3) 他校法,涉及比较不同书籍的内容、引用或并载史料。这方法费时且广泛,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文献分析能力。然而,古人引用的不严谨性需谨慎对待,除非确有误或版本依据,否则一般不轻易用他书校正。
(4) 理校法,在无据可查或版本纷争时,依赖理性的判断。这种方法最为复杂,也最易出错,陈垣对此有深刻认识,认为它是最高境界,但也是最危险的。
总的来说,校勘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厚的文化史知识和文献学基础,是一项专业且细致的工作。
校勘:顾名思义,校对勘正。对书本,报刊,文集等等的修正所必经的一些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