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6: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6:28
自1960年代以来,生物学家们逐渐倾向于采用亲缘分支分类法,即“分支主义”,他们主张摒弃所有非分支的分类体系。然而,这一观点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部分分类学家认为,尽管种系发生学需要运用亲缘分支技术,但传统的门类分类仍然具有其必要性。因为生物界既存在单源种系,即所有物种都源自同一祖先,如鸟类和爬行类虽然具有共同祖先,但各自演化道路显著不同;也存在同源种系,如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尽管有共同起源,但不能归为一类。
多源种系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如象和犀牛曾被归入“厚皮类”,它们并非源自同一祖先,而是各自独立进化。进化分类学者批评多源分类可能导致错误,就像将趋同进化或形态相似的动物混为一谈。然而,分支学者认为同源和多源分类基于外观特征,存在主观性,而单源群的分类依据共源性状,更为客观。但他们也面临批评,认为将种群分类过于注重目的性,忽略了进化研究的客观性。
另一派观点认为,无论是传统的林奈分类法还是分支分类,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因为物种的进化是持续的。他们强调,在树形结构的早期阶段,使用同源分类有助于理解生物形态、生态和生命进化历史中的关键变化。因此,他们主张传统分类和分支分类各有其价值,适用于揭示物种演化的不同层面。
支序分类学(英语:Cladistics)又称亲缘分支分类学,是一种生物分类的哲学,其指只依据演化树分支的顺序,而不参考形态上的相似性来排列物种。此一学派的主要贡献者一般认为是德国昆虫学家威利·汉宁根,他称此为种系发生系统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