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4: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2:48
1900年,德国胶澳租借地管理当局发布了首个城市规划,青岛被划分为内外两部分,李村为外界,青岛为内界,分为欧洲人居住的欧人区和华人区。在欧人区中,胶澳欧人监狱是专为欧洲籍罪犯设立的,最初清军海滩营房改造的华人监狱则关押华人犯人,早期单人羁押并配备壁炉。
监狱位于青岛山涧河入海口附近,原为华人集中区,靠近天后宫和清军总兵衙门,形成了市镇中心。监狱的建设改变了这一区域的格局,逐渐向欧人区边缘发展。它是德占时期最早完成的司法建筑,早期管理机构帝国法院曾在此临时办公。在1914年至1922年,日本占领期间,监狱改名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囚禁场,用于短期囚禁。
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胶澳地方检察厅接管监狱,先后作为看守所和法院看守所。这里关押了包括李慰农、胡信之和舒群在内的知名人物,舒群在此创作了代表作《没有祖国的孩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监狱扩建了监房和工厂,形成多重院落,以仁、义、礼、智、信命名,设有办公楼和职员宿舍。
在1938年至1945年日本第二次占领期间,监狱功能有所变化,部分监房用于囚禁海军,地下室改造为水牢和刑讯室。战后,监狱继续作为看守所使用,直至1949年后,成为司法部门的看守所。1995年监狱搬迁,建筑闲置。2004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为法制教育基地,经过修缮布展后,于2007年4月30日正式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展示了殖民地监狱文化的独特历史。
胶澳欧人监狱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常州路25号,青岛天后宫东侧,建成于1900年8月前,并于当年11月投入使用,其作为监狱(看守所)的历史一直延续至1995年,为中国目前保存的最早的殖民地监狱。该建筑群以德国古堡式建筑(仁字号监房)为主体,包括伙房、浴室、马房、义字号监房、水井、了望台、监狱工场等26栋建筑,占地面积11.8亩,建筑面积8297.5平方米,现为集监狱建筑群和司法文物收藏为一体的青岛德式监狱旧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