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5: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02:04
在熙宁十年(1077年)的中秋前后,苏轼与苏辙兄弟久别重逢于彭城(今徐州)。一年前的中秋,苏轼曾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次相聚,苏辙率先作词,以兄弟间的离别、重逢、再次别离和个人的感慨为线索,表达了深深的喜悦与即将分别的惆怅。他担心大家不要因长期分离而一事无成,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
苏辙的《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中,他回忆起过去七度中秋的离别,感叹明月下的相聚与即将的离别,同时描绘了船上共赏清河古汴的场景。他担忧自己和苏轼像王粲那样,才子不得志,流落天涯,只能在离别之际,登楼遥望故乡,归期未卜。苏辙的伤感情绪,让青衫湿泪。
面对苏辙的悲凉,苏轼以兄长的宽慰,吟唱《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试图化解弟弟的愁绪。他笑着提醒苏辙,虽然词中满是离愁,但生活还需向前看,不必过于悲伤。这次相聚与离别,成了他们共同的记忆,也成为了他们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苏轼、苏辙兄弟分别七年后相聚的时候,苏轼为了开解苏辙,作《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表达自己决不会热衷于仕途不知进退,展望的未来情景就是待二人退休后,过上悠闲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