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8: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8:20
说起东汉末年,我们心中很快就会想起那句“东汉末年分三国”的歌词。在东汉结束之后迎来的三国时期,是一段被后世无比推崇的英雄辈出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文学作品用笔墨去描绘他们心中的英雄。
元末明初,罗贯中写出了《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描述出的三国世界也是最被后世所接受的。但是在这段历史里,人们都只知道三国鼎立,却不知道在东汉末年是有着四国鼎立的存在,而罗贯中为何只写了魏蜀吴的故事,那么被移除的是哪国呢?这一国,就是割据在辽东近50年的公孙氏势力。
东汉末年,皇室昏暗腐朽,十常侍权倾朝野。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让百姓民不聊生,民心已经不堪一击。在连年天灾和瘟疫的冲击下,人民终于崩溃,彻底起义爆发。184年由张角领导爆发的黄巾起义彻底宣告了乱世的开始。
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的进攻下已经摇摇欲坠,这时各地的豪强诸侯也开始参与了进来。谁都希望在东汉灭亡之时分一杯羹,如果能够夺得天下,那就最好了。于是他们开始在各自的据点圈地称王,并且四处讨伐敌对势力。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东汉皇室不得不扶持少帝刘辩上位。董卓趁虚而入,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乱世更乱了一分,中原一片战乱不堪。而这时,公孙度却敏锐地发现自己的机会出现了。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被徐荣推举担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看出了中原的动乱,辽东位远反而显得十分平静。根据《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记载,公孙度联合他的亲信刘毅和阳仪采取强硬手段除掉了原河内太守李敏全族,直接在辽东称王,自封“辽东侯”。
趁着中原各路势力互相制约的时候,公孙度带着他的军队不停发展势力。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连战连捷,一时间领土扩张迅速。公元192年董卓灭,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直接摧毁了袁绍势力,至此北方曹操一家独大。
在公元204年的时候,公孙度病逝,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不像父亲一样拒绝曹操的亲近,公孙康非常信服曹操。公元207年,他协助曹魏消灭了袁尚和袁熙,并在公元209年直破高句丽国都,立功煊赫,被曹魏拜为左将军。
自此公孙氏已经被曹魏降服,北方大定,曹操也可以专心的去中原和吴、蜀博弈。公元228年,魏国正在被蜀国的大军牵扯,还有吴国虎视眈眈,对北方的操控大大减弱了。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当即逼叔叔公孙恭退位,在辽东称帝,建国名为“燕”,直欲和曹魏势力搏一搏北方的天下。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与北伐途中,蜀国大军给魏国的压力瞬间就减轻一大半,曹丕终于腾出手来对付在他枕边自立的公孙氏了。辽东地势不似中原地区错综复杂,反而是一马平川的广阔平原,加之辽东地广人稀,是典型的难守易攻之地。
《后汉书》记载,在公元238年的时候,魏国有着443万的人口,而辽东尽管占地辽阔,总人口却只有不到30万。这种致命的悬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没有充足的军队。于是238年,司马懿率4万军队一路北伐,公孙辽东就此灭国。
辽东公孙势力,可谓是东汉大乱世期间第一个割据称王的势力,他们没有受到战火的影响,借着董卓吸引风头的时候悄悄发展势力。但是在公孙氏统治的50年里,辽东一直都是安于一隅,在自己境内励精图治,并没有参与到中原的格局,对历史也没有什么影响,从而他们在历史上都被选择性的略过,并不如三国一样充满作为。
之所以公孙氏能够撑到238年,想必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曹操被蜀、吴缠得太紧,并且对着一个小小的辽东侯不放在心里的缘故吧。在真正的大势力博弈的时候,辽东这种小势力实在是不值一提。也正因如此,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才会如此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