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小长城的奉贤古石塘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20: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4 05:57
宛若小长城的奉贤古石塘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宛若小长城的奉贤古石塘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据《奉贤续志》记载,1996年5月,奉柘公路降坡拓宽,位于柘林镇奉柘公路南侧沉睡地下200多年的华亭东石塘重现人间。
石塘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竣工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先由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轼设计并建造了鱼鳞石塘,其余为土塘。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想到“波涛日夜冲啮,土石连接处历久不坚”,遂派巡抚陈时夏前来查勘。经过回报,雍正帝亲谕将华亭海塘全线改为石塘,并委任太仆寺卿余兆岳总理海塘工程。余兆岳在技术上作了改进,采用铁笋、铁销把条石连成一体,使其异常牢固,号称“40里金城”。
1996年,奉贤华亭东石塘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塘(原长近20千米,暴露段长约4.5千米,高2.5米-4米)暴露段面海处发现监造及施工碑记9处,参差分散镶嵌其间。
2012年3月,热心于水文化研究的奉贤水闸所徐雄拍摄碑文、沈士强现场察勘,在对华亭东石塘作进一步考证时又新发现了六处碑刻。
何谓“海国”?经考证应与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有关:陈伦炯(约1685—约1748),字次安,号资斋,同安高浦人,后居于厦门。父亲陈昂,曾任广东右翼副都统。少年时期,陈伦炯便博览群书,兼之受父亲影响,对海上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读书时,他对有关外国风土人情、洋面港道的描述格外留心,这为他以后的著述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陈昂去世后,陈伦炯承父荫,被召为皇宫侍卫。一次,陈伦炯在康熙皇帝身边护卫,康熙皇帝突然问到一些外夷情况,他对答如流,与地图所标示的完全吻合。康熙帝因此对陈伦炯很是赏识。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王朝没有统一南洋?
中国古代语境中的南洋虽然往往泛指经由南部海路可以抵达的地域(也即南海与北印度洋沿岸,甚至西太平洋),但与中国最为接近的东印度群岛及中南半岛,则分别被西太平洋与横断山脉南沿群山分割。在古代生产力条件下,跨过高山、渡过大洋,即便一个东南亚内部政权实现域内统一都困难万分,何况与东南亚只有岭南一线平川接壤的中原政权?纵观历史,即便在东南亚文明相当落后的公元前2世纪,汉帝国最远也仅仅抵达今日的越南中部,根本就无法向西越过高山、向东越过大洋,实现征服,遑论汉朝以后日益与中原文明差距缩小的东南亚文明?
华夏政权的核心无论是前一千年的关中洛阳,还是后一千年的北京江南,皇权想要把触角伸到南洋,即便不考虑大山大洋,也远超京畿重心与西域、漠北的距离。再加上高山、大洋与气候的阻隔,华夏政权必须越过南部丘陵、南海洋面、中南高山方能控制仅仅相当于中国内部的一郡一县之地,不仅战略补给线过于玄远艰险,而且战略价值还未必有多么大,实在是一笔在战略上相当不经济的买卖。万一过重的劳役引发官兵哗变、平民造反,不仅封建王朝极易覆灭,整个华夏都可能陷入乱世的漩涡。
华夏帝国是农业帝国,历法、田制、租赋、习俗、水利建设无不围绕着农事设计,甚至帝国的官制、兵制、服制也必须以农事活动为重要考虑因素进行设计。漠北与青藏,因其极寒无法耕种,而很少被华夏政权所持续直接控制,南洋位于热带,过热的气候并不适应中原地区的一整套农事生产制度,压根就没法儿被统一到华夏帝国的秩序中来。华夏帝国连更为靠北的西南山地都在清朝才完成改土归流,何况更具有热带属性的南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