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8: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21:53
表象,即对客观对象在主体不在场时的观念中所保留的形象,是一个在知觉基础上产生的直观感性反映过程。其主要特征包括片断性和模糊性。表象的完整性不如知觉,它只能复现部分特征,有时甚至是残缺的。此外,表象不如知觉稳定,易变且不够鲜明,通常只能呈现客体的大致轮廓和关键特征。儿童的“遗觉象”现象就是表象直觉性的例证,他们能根据当时的映像描述细节,尽管知道画面并未在眼前。
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前者如遗觉象,反映单一对象,后者则概括一类对象的共同特征。一般表象具有概括性,是多次知觉的提炼,它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原型,而是对象的轮廓性反映。然而,复杂事物的全面理解和深层次含义,如故事的情节和意义,通常超出了表象的范畴,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表象在感知与思维间起着过渡作用,它既是知觉的延伸,又高于知觉,能独立产生。在心理发展上,视觉、听觉乃至其他感觉的表象都可能存在。视觉表象对艺术家和科学家尤其重要,声音表象则对言语和音乐理解关键,运动表象对于动作技能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思维操作中,表象不仅是映象,还是心理操作,如形象思维中的“心理旋转”现象,体现了表象与概念思维的互动关系。
总的来说,表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映象,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为语言思维提供了感性素材。然而,对于复杂信息,表象的局限性使得它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语言的辅助才能完整呈现。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