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3: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15:37
张勋一生忠诚于清朝,曾多次对外人表示:"我在前清受恩深重",然而他的元配夫人曹琴却多次劝他支持复辟,拥护溥仪复位。辛亥革命后,清廷宣布宣统皇帝退位,许多皇室成员不甘心清朝灭亡,梦寐以求复辟。1917年,张勋集合了杨度、康有为、万绳轼等主张帝制的人,加快了复辟活动。曹琴发现后,多次劝说张勋,但张勋对此置之不理。
张勋带领“辫子军”进入北京时,曹氏也随行入京劝谏。张勋与康有为在公馆常常密谋到深夜,曹氏派遣其子与婢仆在康前执役,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是监听康有为的活动。当讨论结束,张勋退入内室,曹氏率其子女及张宠妾,跪在张勋面前痛哭,请求他返回徐州。然而,张勋对此斥责。曹氏意识到自己的劝说无法改变张勋的决定,于是派自己的堂侄张肇,携带30万两银票,前往广州拜见孙中山,一方面支持国民革命,另一方面也为张勋的行动及子孙后代留一条后路。
实际上,张勋复辟并非封建王朝保守势力对中华民国的反扑,而是民国各派政治力量以反击复辟为幌子,进行的一场围绕政治利益分配的较量和博弈。尽管张勋迅速失败,但主导复辟的相关利益集团并没有随着张勋的身败名裂而消亡,反而在反对张勋的闹剧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并最终导致了军阀混战和中华大地的实质性分裂。
张勋复辟失败后,康有为曾有诗曰:"围城惨淡睹龙争,蝉嘇声中听炮声。诸帅射王敢传檄,群僚卖友竟称兵,晋阳兴甲何名义?张柬无谋召丧倾。信义云亡人道绝,龙祣收影涕沾缨"。诗中虽有政治态度的问题,但内容简练,概括了复辟经历的复杂曲折。
张勋复辟,是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这就是史家称的‘张勋复辟’或‘丁巳复辟’。结果复辟仅12天破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15:36
张勋一生忠诚于清朝,曾多次对外人表示:"我在前清受恩深重",然而他的元配夫人曹琴却多次劝他支持复辟,拥护溥仪复位。辛亥革命后,清廷宣布宣统皇帝退位,许多皇室成员不甘心清朝灭亡,梦寐以求复辟。1917年,张勋集合了杨度、康有为、万绳轼等主张帝制的人,加快了复辟活动。曹琴发现后,多次劝说张勋,但张勋对此置之不理。
张勋带领“辫子军”进入北京时,曹氏也随行入京劝谏。张勋与康有为在公馆常常密谋到深夜,曹氏派遣其子与婢仆在康前执役,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是监听康有为的活动。当讨论结束,张勋退入内室,曹氏率其子女及张宠妾,跪在张勋面前痛哭,请求他返回徐州。然而,张勋对此斥责。曹氏意识到自己的劝说无法改变张勋的决定,于是派自己的堂侄张肇,携带30万两银票,前往广州拜见孙中山,一方面支持国民革命,另一方面也为张勋的行动及子孙后代留一条后路。
实际上,张勋复辟并非封建王朝保守势力对中华民国的反扑,而是民国各派政治力量以反击复辟为幌子,进行的一场围绕政治利益分配的较量和博弈。尽管张勋迅速失败,但主导复辟的相关利益集团并没有随着张勋的身败名裂而消亡,反而在反对张勋的闹剧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并最终导致了军阀混战和中华大地的实质性分裂。
张勋复辟失败后,康有为曾有诗曰:"围城惨淡睹龙争,蝉嘇声中听炮声。诸帅射王敢传檄,群僚卖友竟称兵,晋阳兴甲何名义?张柬无谋召丧倾。信义云亡人道绝,龙祣收影涕沾缨"。诗中虽有政治态度的问题,但内容简练,概括了复辟经历的复杂曲折。
张勋复辟,是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同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这就是史家称的‘张勋复辟’或‘丁巳复辟’。结果复辟仅12天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