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3: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04:06
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恰当地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学生一个有声有色、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但是,任何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也不是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如果语文课堂滥用课件,就会剥夺学生宝贵的自主读书时间,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呢?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应用须把握准“火候”,须“精当”,须“雪中送炭”。总结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我认为在以下环节可考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1.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就突破了重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3.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例如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教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4.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例如课文《五彩池》第二、三自然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五彩池的颜色和形状。配合这二段文字教师选用了一组录像,让学生饱览了姿态各异、光彩夺目的五彩池的形象。根据录像输出的信息,教学中安排了一次说话练习,目的培养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又吸收消化新的知识。在阅读了课文这两段文字后,教师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练习说话。不少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补充。说出了课文中没有的五彩池的形状:有的像五角星;有的像蘑菇;有的象花中之王牡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04:07
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恰当地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学生一个有声有色、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但是,任何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也不是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如果语文课堂滥用课件,就会剥夺学生宝贵的自主读书时间,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呢?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应用须把握准“火候”,须“精当”,须“雪中送炭”。总结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我认为在以下环节可考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1.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就突破了重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3.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例如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教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4.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例如课文《五彩池》第二、三自然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五彩池的颜色和形状。配合这二段文字教师选用了一组录像,让学生饱览了姿态各异、光彩夺目的五彩池的形象。根据录像输出的信息,教学中安排了一次说话练习,目的培养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又吸收消化新的知识。在阅读了课文这两段文字后,教师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练习说话。不少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补充。说出了课文中没有的五彩池的形状:有的像五角星;有的像蘑菇;有的象花中之王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