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03: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5:02
提起输血,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电视电影里的那些镜头吧。比如:医生通知家属需要输血,立刻有人挽起袖子说,大夫,抽我的吧,我是O型的……;再比如:献血的和输血的躺一病房里,中间隔一布帘子,抽出来的血就这么输进病人体内去了……实际上输血有这么简单么?今天就聊聊输血那些事儿。
输血的历史可以追朔到300多年前,1667年法国巴黎有个精神病患者叫莫里(Mauroy),有一次精神病发作时他遇到了一个贵族,将他送到诊所。在那里,这个倒霉蛋儿接受了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治疗――输血,而且输的是动物血,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免疫反应:发热、休克……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闯过了鬼门关,活了下来,而且接下来的几个月没有再发病。这一事件在当时欧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激发了人们对输血治疗的极大兴趣。
输血远没有电视里演的那么简单,从献血到检测,从保存到运输,最后安全的输注到患者体内,这是一个严谨复杂的流程。目前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血液中心,负责采集、检测、保存血液制品,各个医院也有输血科,可以存放一小部分检验合格从血液中心发来的成分血,以备抢救、手术等紧急情况下使用。公民献血需要到血液中心指定 的地点无偿献血,因此,在医院根本不会出现边抽血边输血这么不靠谱的事儿。
说到输血就离不开无偿献血,那就先简单聊聊献血。关于献血量和献血时间也有一定标准,全血一般每次为200毫升-400毫升(大概一盒牛奶的量),可以根据自己条件选择,每次献全血至少需间隔6个月时间;血小板每次为1-2U(袋),献血小板现在一般采用体外循环采集,因此最后采血袋里的是*的血小板,不收集红细胞,每次献血小板至少需间隔15天时间,而且要求献血者血小板计数150×109/L方可采集。至于献血者的要求比较严格,可具体到当地血站了解。
在发现血型之前,输血都是盲目的,运气好碰到同型自然没事,运气不好遇到不一样的血型(这种机率比较大)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ABO血型的发现对输血可以说是一项*性的科学贡献,随后人们又发现了Rh血型,进一步保障了输血的安全性。目前输血基本都需严格遵循同血型(ABO、Rh)输血,血液运到各个医院,医生、*都会进行三查七对及交叉配血,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所以那些撸撸袖子随便献血的事情基本不可能发生了。
说到输血,估计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那一袋红红的血液吧,其实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新理念。为什么要输成分血?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些血液单一成分缺乏的患者(如血小板减低),输注全血补充血小板的同时也把红细胞等一并输入体内,这并不能发挥红细胞的作用,反而还会增加心脏负担。因此,随着献血技术和采血仪器的发展,目前的输血均提倡输注成分血。成分血包括以下一些: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等,其他如白蛋白,浓缩凝血因子制品,免疫球蛋白等来源于人血浆蛋白制品,从某种意义来讲也算血制品。
什么时候要输血?
这也是一个问题,在这里只提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具体情况需要医生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病情具体决定。
1、严重失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手术出血等;
2、贫血: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3、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减少到一定程度,同时伴有严重出血或出血倾向时;
4、凝血异常:DIC、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等。
人们最关心的恐怕是输血的安全性问题了,输血像一把双刃剑,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情况。随血液传播的疾病超过60种,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染病,如肝炎、HIV、梅毒等等,这些病毒存在于血液内,自然也可以通过输血传播给正常人。十几年前医疗和检测条件相对差的时候会听说某某人输血传染了丙肝、HIV等,这也让人们开始谈血色变。现在检测条件已先进很多,献血时就会常规进行传染病相关检测,最大程度避免输血性传播。但部分病毒发病具有窗口期的特点,就是指病毒已经存在体内,但现有技术无法检测到,这也带来一定障碍。其他常见不良反应还有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少见的可有溶血、休克等。因此,不可否认,输血在现代医疗条件下仍有一定风险。所以需要对献血者的管理及临床输血适应症进行更加严格的甄选,以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