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2: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1:59
与奥地利祖国一道向前---由于在外交学院的知识积累,瓦尔德海姆毫不费力地 通过了外交部的人员考试。1945年11月他接到外交部通知,他被录取了。这是一个他梦寐以求而且自信能够胜任的理想职位,因为他拥有一名成功的外交官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法学博士学位,外交学院的毕业证书和多门外国语知识。于是,这位已经做了父亲的26岁年轻人躇踌满志地踏进了外交部的大门,并由此步入了政坛。在做了几个月的下属工作之后,瓦尔德海姆被提拔为外交部长卡尔·格鲁伯的秘书。第一次被派往国外是在1948年,他去奥地利驻巴黎大使馆做了一秘,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职业学习机会。在资金紧张,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使馆每个人都要承担一系列的繁重工作。身为一秘的瓦尔德海姆常常要在大使不在时行使代办的职权,这也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职业经验。 1951年,他奉召返回维也纳之后不久,年纪轻轻的他就被任命为外交部人事部门领导,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吃力不讨好,但却是外交部的一个要职。
此时的奥地利,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马歇尔计划正在发挥效应,经济开始复苏,人们对未来重又充满了信心。只是,奥地利仍在同盟国占领之下,同英法美苏四国之间关于签定条约的谈判已进行数年而无结果。
1953年,同盟国外交部长会议在柏林召开,奥地利代表第一次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参加会议,东西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缓和。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仍坚持要在德国问题解决之后,再考虑奥地利问题。 1954年,联邦德国在西欧联盟规定的条件下加入了北约,即西方军事联盟,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时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莫洛托夫认为继续拖延奥地利问题已无必要。苏联新上台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更进一步加速了问题的解决。奥地利与同盟国之间就签定条约的前提达成了一致:在条约签定和同盟国军队撤离后,奥地利应当像瑞士那样保持永久中立。中立政策意味着一方面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另一方面不允许任何外国军队进入本国境内。瓦尔德海姆参加了起草奥地利永久中立国家条约的谈判工作。
终于,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外交部长哈洛德·菲格尔代表奥地利与同盟国签署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条约于1955年7月27日生效。同年10月25日,最后一名同盟国士兵撤离了奥地利被占领区,这标志着奥地利最终脱离了同盟国的控制走向独立。不久,国民议会通过了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条约的签定和中立政策的确立揭开了奥地利历史上新的一页,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获得了可靠的保证。
随着奥地利向新的历史时期迈进,瓦尔德海姆在仕途上也迎来了令他欣喜的重大转折。 1955年7月,他被任命为奥地利常驻联合国观察员。几个月后,奥地利被接纳为联合国成员国。 12月,瓦尔德海姆率领奥地利代表团在各成员国代表的掌声之中入坐联合国全体会议大厅,这一情景令他感动不已,永久难忘。 1956年至1960年,他出任驻加拿大大使,同时负有提高奥地利代表团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中地位的使命。1960年到1964年间,他重返维也纳,先任奥地利外交部西方政治司司长,后改任政务室主任。 1964年,他再次回到纽约,担任奥地利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直至1968年。
80年代,外交官的作用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二战后出现的新情况向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他们不但要有政治才能,而且必须对海底和太空的和平利用等诸多发展迅速的技术问题有所涉猎。同时,发展迅速的传媒业对世界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又要求他们拥有超越职业领域的广泛经验,公开亮相和处理实务的娴熟技巧。瓦尔德海姆的博学和灵活使他在担任奥地利驻联合国常任代表期间被选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太空委员会主席,后来还当选为设在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委员会主席。在工作之余,他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资料,以便对有关问题做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1968年1月初的一天,身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太空委员会主席的瓦尔德海姆正在宴请委员会的成员之时,人民党主席、奥地利总理约瑟夫·克劳斯给他打来了电话。总理向他提供了外交部长的职位,经过短暂的考虑,他接受了这一职位。他当时认为,自己肯定是到达仕途的顶点了,殊不知这仅仅是一个中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