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3: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05:25
自古以来,白银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自东汉以后,黄金逐渐退出流通,白银的地位日益提升,尤其在宋朝以前,银锭作为基础货币之一开始出现。银锭最初的形态为银铤,大约在三国和南北朝时期崭露头角,到了隋唐时期,银饼和银铤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形状多为长方形,既有饼状也有船形。宋代时期,特别是南宋,白银的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出土的宋代和金朝银锭数量较多。宋代银锭以铤为主,相较于唐代,其形态更为宽厚,正面四角微翘,类似砝码,两头呈束腰形,辽、西夏、金的银锭样式与宋大致相同。
明代初期,银锭铸造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明代银锭相比元代,长度缩短,厚度增加,束腰部分缩小,两端的弧形消失,边缘有所增高,两端尤其突出,形似双翅。明代银锭的出现奠定了后世白银流通的基础,现今存世的银锭以明清两代和*初期的为多,这主要归功于其在当时的流通广泛及民间收藏的盛行。前朝银锭由于大量熔铸,能完好保存下来的极为罕见,而新近出土的也寥寥无几。因此,收藏家们主要关注明清时期的银锭,它们在铸造工艺、重量、铭文和形制上更为规范,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鸦片战争之后,尽管外国洋银(银元)涌入并流行自铸,但并未撼动银两制度的基础。复杂的货币体系在对外贸易和货币价值调整中适应了外国资本的需要。直至1934年废两改元,银两才从官方流通中退出历史舞台。
明清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我们今天所见元宝尤以明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