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鲁彦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23:1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6:44
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鲁彦。现代小说家、翻译家。
生平简介 鲁彦出生于农村商人家庭,小学未能毕业便去上海洋行当学徒。受“五四”新思潮影响,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夏,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 l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作《秋夜》。此后陆续有许多小说发表,早期代表作为《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1930年至福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为重要的乡土写实派作家。
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文协桂林分会*,并主编大型刊物《文艺杂志》,有《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鲁彦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1926)、《黄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1933)、《屋顶下》(1934)、《雀鼠集》(1935)、《河边》(1937)、《伤兵旅馆》(1938)和《我们的喇叭》(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说《乡下》(1936)和长篇《野火》(1934,又名《愤怒的乡村》),散文集有《驴子和骡子》(1934)、《婴儿日记》(1935)、《旅人的心》(1937)和《鲁彦散文集》(1947),译作主要有《显克微支小说集》(1928)、《世界短篇小说集》(1927)等。
创作内容 鲁彦是以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的身份确立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国江南小镇为背景,描摹了浙东农村的人情世态、民风习俗,显示了朴实细密的写实风尚。
有人指出,王鲁彦笔下的人物“多是被反动的地方政权,外来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人间习俗所压迫,所损害的农民、商人和其他小有产者,他们是背负着人生的重载在灰褐色的土地上汗流满面地苦苦挣扎着的生灵”,其中突出的是对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刻画。代表作《黄金》标志着鲁彦乡土写实小说走向成熟。陈四桥的如史伯伯本是一个小康人家,生活安定、受人敬重,只因儿子年终不曾汇款来,就遭到乡邻的偷窃、猜忌、鄙视和捉弄,令人不寒而栗。“黄金”的作祟,造成了世态的炎凉,小说揭露了在金钱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势利、冷酷的关系,正如茅盾在《王鲁彦论》中认为的那样,这篇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乡村的原始式的冷酷。”此外,《许是不至于吧》通过土财主对自家财产忧虑的描写,剖析了自私自利的灰暗心理;《桥上》的伊新叔是个经营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但在洋机器和大商家的竞争和挤压下却走上了亏本、破产的命运。同时,鲁彦小说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切,如从老实本分的农妇变为狡黠的上海姨娘的李妈(《李妈》),因对经济担忧而与媳妇发生激烈矛盾的本德婆婆(《屋顶下》),背负重任却百折不回的陈老奶(《陈老奶》),被恶势力欺压的青年劳动者阿毛(《乡下》)和华生(《愤怒的乡村》)等。
绵延不尽的乡恋、乡情、乡思和对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在鲁彦的作品中不断呈现。自制的胡琴,折射出与童年友伴的深厚情谊(《童年的悲哀》);钓鱼的日子,尽情享受着乡村的野趣和童年的欢乐(《钓鱼》);酸酸甜甜的杨梅,逗引得读者口舌生津(《杨梅》);而过年时节燃放花炮的紧张和乐趣(《开门炮》),清明扫墓乘船游山的急切和畅快(《清明》)更是历历在目。对家乡生活和地方风物的真实观照,使鲁彦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这种留存在意念中的思乡的蛊惑,往往是乡土文学不可或缺的素质,甚至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中写得情深意浓,最充分地使人领受到美的愉悦的部分。”
对浙东滨海水乡间民众行事习惯和传袭信仰的描写,使鲁彦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风习,《岔路》讲述两个村庄抬关帝爷出巡驱除瘟神引起的械斗,《小小的心》记载拐卖儿童而世人却习以为常的野蛮村俗,《鼠牙》写用“老鼠嫁女儿”的方法将老鼠赶到邻家的邻里之争,这样的风俗画在他的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创作风格 细腻、朴素、自然,是鲁彦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茅盾认为:“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鲁彦总是用细腻的文笔描绘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主旨在朴素的故事叙述中自然地流泻,语言清新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9477.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6:44
http://210.41.4.20/course/09/9/02080203.html
鲁彦,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王衡,又名返我、忘我、王鲁彦。1901年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六岁起入私塾读书,十六岁时终止了在家乡附近的高小学业。童年时代的农村生活和少年时代的读书求学,使他对故乡的乡土生活和现代知识保持着鲜明的印象。
1918年,十八岁的鲁彦离家到上海当学徒,后到北京参加了蔡元培、李大钊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课余在北京大学旁听,并开始学习世界语。正是在此时,他受“五四”新文*动的影响,走上了文学之路。1922年工读互助团解散后,鲁彦和朋友们成立文学团体“明天社”,开始发表由世界语转译的作品,也曾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之一。
1923年夏,鲁彦先后在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教书。在这里,他创作了第一篇小说《秋夜》,并发表于同年11月的《东方杂志》。这篇小说揭示军阀混战中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家强烈的救世愿望和人道主义情怀,引起了文坛的注意。之后他又发表了《柚子》、《狗》、《许是不至于罢》、《菊英的出嫁》等作品,成为当时以描写乡土生活见长的作家。结集于《柚子》(1926)和《黄金》(1928)中的小说,多以乡村小有产者和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深刻地刻划了受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侵袭的东南沿海传统社会的世态炎凉,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称之为“乡土文学”。
大*时期,鲁彦在武汉任《*日报》幅刊编辑,后辗转于上海、福建、陕西等地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从世界语转译了大量被压迫弱小国家的作品。整个30年代,鲁彦在动荡的生活中创作稳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共写有5个短篇小说集,2本散文集,1部中篇和长篇。1933年在《关于我的创作》中他总结了自己的创作:“《柚子》时期,我的热情使我诅咒一切,攻击一切,不愿意接近一切坏的恶的生活;在《黄金》时期,这种倾向渐渐淡了,开始对我所厌恶的放松了,而去求另一方面的善的好的;在《童年的悲哀》时期,又渐渐改变了,而倾向于体验一切坏的恶的一面”。鲁彦本时期还把视线转向农村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创作了中篇小说《乡下》(1936)和长篇小说《野火》(1937,计划创作的三部曲之一),反映了30年代农民反抗力量的增长,受到了进步文艺界的好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鲁彦曾在武汉的*会*部任职,写有《炮火下的孩子》、《伤兵旅馆》等短篇小说,并结集出版。
1939年他去广西桂林行营*部工作,以极大的热情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和从事创作活动,其三部曲之二的《春草》从1939年底开始在《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上连载(只发表到第七章);194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陈老奶》和《千家村》也受到读者的好评。1942年4月出版的小说集《我们的喇叭》是他的最后一个集子。由于他经济窘迫,多年来积劳成疾,于1944年8月20日因病去世,终年44岁。鲁彦的一生,坚持“文艺为人生”、“文艺为社会”的主张,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http://210.41.4.20/course/09/9/02080203.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6:45
http://210.41.4.20/course/09/9/0208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