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7: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04:37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存在着三条显著的地壳对接消减带,它们呈现出自北向南的分布规律。首先,位于北部的对接带,西起艾比湖与居延海之间的区域,被称为北天山北麓至北山的对接带,东段则延伸至索伦与西拉木伦之间的区域,穿越内蒙古南带,直至镜泊湖以东,越过国境线。
其次,中部对接带横跨北部和南部大陆区,大致沿着昆仑山脉和秦岭延伸。西段从修沟至玛沁的地带,向西延伸至吉利雅山口附近,被阿尔金平移断裂中断,然后沿着喀喇昆仑山北坡穿越明铁盖达坂,出境至邻国。东段则是山阳与桐城之间的对接带,受到郯庐平移断裂的影响,在连云港附近结束,融入海洋之中。
最后,南部大陆区与南方(冈瓦纳)大陆区之间的对接带尚无定论,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龙木错(冈玛错)双湖与澜沧江(昌宁—孟连)之间的地壳消减带可能揭示了古特提斯阶段的重要边界。然而,由于后期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影响,许多地区显示出“隐蔽缝合带”的特征,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确认其确切性质。
构造域(tectonic domain)是岩石圈构造划分中的最大一级构造分区。例如,中、新生代时期地球表面的活动构造带可以划分为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古地中海)两大构造域。古生代至三叠纪时期由于古亚洲大陆尚未形成,当时一系列独立的大、中型地块(如西伯利亚、印度、中朝、扬子等)都具有复杂的大陆边缘带和多岛洋(多岛海)古地理格局。当这些地块先后拼合和多个洋盆相继消失后,往往存在多条蛇绿岩带(地缝合带)和夹持其间的众多地块。在研究海西—印支期古构造格局时,可以某一个大陆及其周围的陆缘带(亲缘地块群)作为一个整体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