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7: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06:28
什么是区块链?不是比特币进化慢,而是我们进化慢自从区块链(blockchain)这个词被从比特币中抽象出来之后,整个业内就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意识形态叙事(ideologicalnarrative)。这个叙事是这样的:比特币是一架又慢又旧的破马车,十几年了没有什么改进,什么炫酷的功能都没有。当然,从人类“无利不起早”的天然本性而言,给你讲这么一通破烂话的人,绝对不是吃饱了撑的无事生非,而通常都会在看到你对手里的大饼(BTC)起了半信半疑之心之后,趁机向你推销他正在兜售的拉风跑车项目。
北京时间11月14号下午13点15分27秒,随着区块高度709632的区块被挖出,比特币自2017年隔离见证升级之后最重要的升级之一,Taproot升级,宣告成功激活(今年6月份就已经获得超90%矿工投票lock-in了,本次激活属于明牌)。
该区块中包含了chainside联合创始人FedericoTenga的一笔V1_P2TR交易。在该笔交易中,Federico在OP_RETURNDATA中附加了一句话:gmtaproot。据信,这是历史上第一笔Taproot交易。为了抢到这个名次,Federico支付了2510sat/vB的矿工费(手续费),这大概是正常矿工费(不到10sat/vB)的5百多倍。[1]
Taproot升级为我们带来了区块扩容、更好的隐私性以及增强的扩展性等诸多好处。这些好处主要是由于两项技术的引入而带来的。其一就是Schnorr签名,而另一个就是MAST(默克尔化的抽象语法树)。
Schnorr签名能够压缩数字签名的尺寸。单签名比ECDSA节省约12%的尺寸,也就可以节省转账手续费。以及,它能够把多签名压缩成一个签名,这可以极大压缩多签地址的尺寸,并保护多签参与者的隐私。据说早在2012年MikeHearn就在bitcointalk论坛提出过类似想法。通过压缩签名尺寸,相当于扩大了区块容量,容纳更多交易量。
MAST则可以大大改善P2SH交易的交易尺寸、隐私性和灵活性。最早的BIP-114提案是由JohnsonLau于2016年提出的。早前的P2SH交易可以允许支付时不揭示script(比特币脚本代码)。但是,当花费UTXO(未花费的交易输出)时,便需要提供script且记录到链上,从而占据区块链的容量。如果script比较复杂,则会占据较多的空间。MAST的引入使得我们可以把包含很多条件的复杂脚本组织成默克尔树。在花费UTXO时,也只需要揭示默克尔证明和涉及的script,而不需要揭示整颗树。这就节省了区块容量,改善了脚本的隐私性。同时,由于打开了script尺寸的限制,这就为比特币的可编程性引入了更大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应该说,上面几段话对一些只在中心化交易所炒炒币,甚至连私钥都不懂的朋友来说无异于天书。别说Taproot了,便是4年前的segwit(隔离见证),对很多所谓圈内的人来说都不知何物。这没有什么可耻的。我头一次看这些新技术、新名词也是脑袋爆炸。多学习,多研究,多琢磨琢磨,也就搞明白了。
相比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掌握知识的能力进化的实在是太慢了。时至今日,很多人还搞不清楚比特币究竟是存储在自己手机上的钱包里,还是在比特币网络上。自己手机或者电脑上的钱包软件又是起什么作用的。私钥是什么,助记词是什么,所谓的HD钱包又是什么。1开头的地址,3开头的地址,5开头的地址,bc1开头的地址都有啥分别。怎么把大饼从交易所提出来,放到所谓链上。怎么自己掌控自己的比特币。怎么签名转账比特币。怎么使用隔离见证地址。以及现在,如何构建Taproot交易呢?
有人于是说,那就不要让用户自己掌握私钥,远离这些技术细节好了。回到托管式的环境,回到互联网中心化的用户体验。这样一种用户体验的改善,就像中心化交易所一样,是以牺牲用户自主掌握资产为代价的。这直接抛弃了去中心化以来全部的价值观。这又是一种进化,还是一种退化呢?
如果只是为了发明一个噱头,让投机者去炒、去赌,那就尽可以不考虑这些。那就不仅不应该限制OP_RETURN的尺寸,甚至应该扩充script使之支持图灵完备的编程。这样就可以在比特币上发行各种空气币、土狗币,再搞出来各种为炒而生的应用出来,所谓繁荣的生态。但是比特币一路走来,似乎是走了相反的道路。不仅从一开始就极大限制了script的功能,而且主动缩短了OP_RETURN的数据尺寸,限制了在比特币链上玩各种花活儿的可能性。
比特币是审慎的。它清楚自己有更大的使命。Taproot的激活,可能会有利于二层的发展。但是,并不会给一层带来自限性的问题。相反的,它会因为压缩了数据尺寸,而扩大了一层的容量。
比特币是富有耐心的。它肩负着普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而不是在中心化平台上进行投机)的历史任务。所以它必须耐心地等待,等待每一个人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为什么隔离见证让硬件钱包更安全?凡是币圈的老司机都知道,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是1M字节。这意味着,在交易处理效率固定的事实情况下,如果待确认的交易越多,那么交易被确认的时间就会越长,严重影响比特币的交易体验。
有过比特币交易经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比特币转账交易被确认的速度很慢。比特币网络频繁拥堵已经被很多人诟病,区块链网络的拥堵必然会导致转账到款时间缓慢,转账手续费高昂等问题。
而隔离见证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隔离见证英文全名为SegregatedWitness,缩写为SegWit,意思就是将验证信息隔离,然后单独处理验证信息。
为了让区块链承载更多的交易量,隔离见证被设计出来,区块上的信息分为交易信息和见证信息。
交易信息就是谁给谁在什么时间转了多少钱。见证信息就是交易的签名信息,是用来验证交易发起方是否有权限动用这些数字货币。
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的时候直接把这两个信息放在了区块内,其中见证信息占了大概三分之二的空间,所以一个区块就承载不了更多的交易信息。普通的用户只需要知道交易信息,见证信息只有矿工需要验证。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把见证信息从区块里拿出来,放到另一个空间,统一交由矿工验证,区块里只记录交易信息,那么在不改变区块大小的前提下,区块里也可以承载更多的交易信息了。从而达到了区块扩容的目的,提高了比特币区块里网络的交易效率,加快了交易速度,也降低了交易手续费。
对硬件钱包而言,隔离见证的安全性影响是巨大的。
硬件钱包并不存储于区块链中,也不能直接访问比特币网络。当用户需要使用硬件钱包客户端来构建一笔向某一地址发送一定数额的比特币交易时,如果能确认交易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属实,就可以发送交易数据给硬件钱包并进行交易签名。?
隔离见证的签名数据中需要携带交易输入的金额,从交易输出中提取输出的金额,则可计算出本次交易的手续费。?
但在隔离见证实施以前,这些发送到硬件进行签名的数据并不包含交易输入的金额,手续费部分在硬件上无法自行通过数据计算,就会让黑客有可乘之机。如果黑客使用过多的交易输入来构建交易,在保证交易输出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可能会让用户产生巨额手续费,使硬件钱包用户损失大量资金。
值得高兴的是,LUBANSO硬件钱包即将支持隔离见证。届时,LUBANSOX1硬件钱包的用户们,可以减少交易手续费用,提高交易确认速度,以及降低手续费攻击的风险。
区块链最成功的衍生品是什么?
在区块链领域,对于“扩容”一直是争议不断的。
为什么要有“扩容”这个事情呢?这是因为,比特币的区块容量太小,导致比特币系统处理交易速度过慢。于是,比特币社区提出一种设想:通过扩展比特币区块容量这种方式来提升比特币处理交易的速度......后来,以太坊也提出了一些扩容手段。
下面我们将用通俗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扩容”的两种主要方式:链上扩容和链下扩容,以及其中具体的技术手段。
一、链上扩容:隔离见证、分片技术
链上扩容意味着要直接在区块链主链系统上动手术,去修改区块链主链系统的基础规则、区块大小、共识机制等等,以此来扩大区块容量。说白了,就是把主链这个系统的道路修的更宽一点。
链上扩容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方式:隔离见证和分片技术,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一)隔离见证
隔离见证是对于比特币来讲的,它可以看作是比特币系统的一次重要升级,这次升级涉及到比特币共识规则和网络协议,相当于在比特币系统上“动刀子”,所以我们说,隔离见证属于链上扩容。
隔离见证是如何实现链上扩容的呢?我们还需要从比特币的交易验证说起。在隔离见证提出之前,比特币的交易验证主要依赖两部分数据:一部分是交易状态,简单来讲就是谁给谁转多少钱;另一部分是见证数据,简单来讲就是证明这次交易是真实合法的。
隔离见证,就相当于把这部分“见证数据”从基本结构里拿出来,放在一个新的数据结构当中,但却不破坏数据的完整性。
我们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假如你有10本书,你把每本书横着放在桌子在,那么可能放完这10本书,你的桌子就被铺满了;但是你把每本书立着放,那么你的桌子还会有很多的空余空间,而书还是那十本书,没有多也没有少。这就是隔离见证,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区块数据结构来释放区块容量。
(二)分片
分片技术是以太坊率先提出来的。分片是一种基于数据库分成若干片段的传统概念扩容技术,它将数据库分割成多个碎片,并将这些碎片放置在不同的服务器上。
这就意味着,在区块链底层公链的系统内,网络上的交易将被分成不同的碎片,我们可以理解成“分组”。这样一来,一笔交易就不必发动全网所有节点都去处理,只要让网络中的一部分节点(矿工)处理就好了。
基于分片技术,将网络分割为碎片会使得更多的交易同时被处理和验证,而且,随着网络的增长,区块链处理越来越多的交易将成为可能。
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有一个很大的仓库,里面放了很多货物,但是这个仓库只有一个出入口,所以在取货存货的时候,效率就会低很多。但是如果把这个大仓库改用成10个较小的仓库,那么同时存货取货的效率就会高10倍。
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分片。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分而治之,提升处理交易效率。
二、链下扩容:闪电网络、雷电网络
链下扩容意味着不需要修改比特币区块链系统的代码就能够提升交易速度。采用链下扩容,交易都在链下处理,根本不需要对比特币区块链系统做什么大的改动,因为我们压根儿就不走这条路。
链下扩容主要有两种方式:闪电网络和雷电网络。
其实二者的原理差不多,只不过,二者最主要的不同就是:闪电网络针对的是比特币链下扩容,而雷电网络针对的是以太坊链下扩容。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一)闪电网络
“闪电网络”是针对比特币处理交易速度过慢提出的一种“链下扩容”对策。
闪电网络通过引入支付通道手段(支付通道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智能合约)来实现比特币快速转账。
这个“支付通道”相当于在比特币系统的主网之外,再构建一个点对点的网络,不过,为了保证信任,两个人在建立支付通道之前需要先抵押一部分资产。这样一来,小额交易都放在链下这个“支付通道”来处理,不仅省去了链上处理交易的手续费,还节省了处理时间,因为在链下处理交易,根本不需要占用区块内存,也不需要共识机制来记账。
所以,闪电网络的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先把一些资金汇集在一起,建立支付通道,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把资金池里面的所有权进行承诺转让(先不付钱,先做承诺转让)。如果两个人频繁交易,就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支付通达打开的状态),如果两个人决定停止交易,就关闭支付通道,结算清楚,这一步才会被记录到主链上。
所以,闪电网络,总结来讲,就是:不是每做一次交易就要走一次区块链网络,而是经过了好几次交易之后,才走一次区块链网络。这样一来,就能够“摆脱”区块链的束缚,极大提升交易速度,实现闪电般的处理速度。
这个原理就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打扑克、打麻将,我们不是每一局都结算一下谁赢
谁输,而是先把钱压在桌子上证明我有钱我输得起,然后打好几局之后,再一起结算输赢。
(二)雷电网络
再说说雷电网络。雷电网络和闪电网络的原理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雷电网络是以太坊提出的链下扩容方式。
雷电网络也需要建立支付通道,在建立支付通道之前也需要做资产抵押生成余额证明,来证明我有钱我输得起,这一步就好比打扑克时候在桌子上先押一些钱。
之后,在交易双方都持有余额证明的情况下,双方可通过支付通道在链下进行无限制次数的转账。只有在完成链下交易,需要将资产转回链上时,才会在以太坊主链上登记主链账户的余额变化信息,而这期间不管发生多少次交易,在主链上是不会有记录的(原理和闪电网络非常相似)。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区块链的衍生技术——扩容,扩容分成链上扩容和链下扩容,从这个角度上讲,隔离见证和分片属于链上扩容,而闪电网络和雷电网络则属于链下扩容;
而如果从币种的角度来讲,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属于比特币的扩容方式,而分片和雷电网络则属于以太坊的扩容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06:23
什么是区块链?不是比特币进化慢,而是我们进化慢自从区块链(blockchain)这个词被从比特币中抽象出来之后,整个业内就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意识形态叙事(ideologicalnarrative)。这个叙事是这样的:比特币是一架又慢又旧的破马车,十几年了没有什么改进,什么炫酷的功能都没有。当然,从人类“无利不起早”的天然本性而言,给你讲这么一通破烂话的人,绝对不是吃饱了撑的无事生非,而通常都会在看到你对手里的大饼(BTC)起了半信半疑之心之后,趁机向你推销他正在兜售的拉风跑车项目。
北京时间11月14号下午13点15分27秒,随着区块高度709632的区块被挖出,比特币自2017年隔离见证升级之后最重要的升级之一,Taproot升级,宣告成功激活(今年6月份就已经获得超90%矿工投票lock-in了,本次激活属于明牌)。
该区块中包含了chainside联合创始人FedericoTenga的一笔V1_P2TR交易。在该笔交易中,Federico在OP_RETURNDATA中附加了一句话:gmtaproot。据信,这是历史上第一笔Taproot交易。为了抢到这个名次,Federico支付了2510sat/vB的矿工费(手续费),这大概是正常矿工费(不到10sat/vB)的5百多倍。[1]
Taproot升级为我们带来了区块扩容、更好的隐私性以及增强的扩展性等诸多好处。这些好处主要是由于两项技术的引入而带来的。其一就是Schnorr签名,而另一个就是MAST(默克尔化的抽象语法树)。
Schnorr签名能够压缩数字签名的尺寸。单签名比ECDSA节省约12%的尺寸,也就可以节省转账手续费。以及,它能够把多签名压缩成一个签名,这可以极大压缩多签地址的尺寸,并保护多签参与者的隐私。据说早在2012年MikeHearn就在bitcointalk论坛提出过类似想法。通过压缩签名尺寸,相当于扩大了区块容量,容纳更多交易量。
MAST则可以大大改善P2SH交易的交易尺寸、隐私性和灵活性。最早的BIP-114提案是由JohnsonLau于2016年提出的。早前的P2SH交易可以允许支付时不揭示script(比特币脚本代码)。但是,当花费UTXO(未花费的交易输出)时,便需要提供script且记录到链上,从而占据区块链的容量。如果script比较复杂,则会占据较多的空间。MAST的引入使得我们可以把包含很多条件的复杂脚本组织成默克尔树。在花费UTXO时,也只需要揭示默克尔证明和涉及的script,而不需要揭示整颗树。这就节省了区块容量,改善了脚本的隐私性。同时,由于打开了script尺寸的限制,这就为比特币的可编程性引入了更大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应该说,上面几段话对一些只在中心化交易所炒炒币,甚至连私钥都不懂的朋友来说无异于天书。别说Taproot了,便是4年前的segwit(隔离见证),对很多所谓圈内的人来说都不知何物。这没有什么可耻的。我头一次看这些新技术、新名词也是脑袋爆炸。多学习,多研究,多琢磨琢磨,也就搞明白了。
相比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掌握知识的能力进化的实在是太慢了。时至今日,很多人还搞不清楚比特币究竟是存储在自己手机上的钱包里,还是在比特币网络上。自己手机或者电脑上的钱包软件又是起什么作用的。私钥是什么,助记词是什么,所谓的HD钱包又是什么。1开头的地址,3开头的地址,5开头的地址,bc1开头的地址都有啥分别。怎么把大饼从交易所提出来,放到所谓链上。怎么自己掌控自己的比特币。怎么签名转账比特币。怎么使用隔离见证地址。以及现在,如何构建Taproot交易呢?
有人于是说,那就不要让用户自己掌握私钥,远离这些技术细节好了。回到托管式的环境,回到互联网中心化的用户体验。这样一种用户体验的改善,就像中心化交易所一样,是以牺牲用户自主掌握资产为代价的。这直接抛弃了去中心化以来全部的价值观。这又是一种进化,还是一种退化呢?
如果只是为了发明一个噱头,让投机者去炒、去赌,那就尽可以不考虑这些。那就不仅不应该限制OP_RETURN的尺寸,甚至应该扩充script使之支持图灵完备的编程。这样就可以在比特币上发行各种空气币、土狗币,再搞出来各种为炒而生的应用出来,所谓繁荣的生态。但是比特币一路走来,似乎是走了相反的道路。不仅从一开始就极大限制了script的功能,而且主动缩短了OP_RETURN的数据尺寸,限制了在比特币链上玩各种花活儿的可能性。
比特币是审慎的。它清楚自己有更大的使命。Taproot的激活,可能会有利于二层的发展。但是,并不会给一层带来自限性的问题。相反的,它会因为压缩了数据尺寸,而扩大了一层的容量。
比特币是富有耐心的。它肩负着普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而不是在中心化平台上进行投机)的历史任务。所以它必须耐心地等待,等待每一个人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为什么隔离见证让硬件钱包更安全?凡是币圈的老司机都知道,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是1M字节。这意味着,在交易处理效率固定的事实情况下,如果待确认的交易越多,那么交易被确认的时间就会越长,严重影响比特币的交易体验。
有过比特币交易经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比特币转账交易被确认的速度很慢。比特币网络频繁拥堵已经被很多人诟病,区块链网络的拥堵必然会导致转账到款时间缓慢,转账手续费高昂等问题。
而隔离见证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隔离见证英文全名为SegregatedWitness,缩写为SegWit,意思就是将验证信息隔离,然后单独处理验证信息。
为了让区块链承载更多的交易量,隔离见证被设计出来,区块上的信息分为交易信息和见证信息。
交易信息就是谁给谁在什么时间转了多少钱。见证信息就是交易的签名信息,是用来验证交易发起方是否有权限动用这些数字货币。
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的时候直接把这两个信息放在了区块内,其中见证信息占了大概三分之二的空间,所以一个区块就承载不了更多的交易信息。普通的用户只需要知道交易信息,见证信息只有矿工需要验证。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把见证信息从区块里拿出来,放到另一个空间,统一交由矿工验证,区块里只记录交易信息,那么在不改变区块大小的前提下,区块里也可以承载更多的交易信息了。从而达到了区块扩容的目的,提高了比特币区块里网络的交易效率,加快了交易速度,也降低了交易手续费。
对硬件钱包而言,隔离见证的安全性影响是巨大的。
硬件钱包并不存储于区块链中,也不能直接访问比特币网络。当用户需要使用硬件钱包客户端来构建一笔向某一地址发送一定数额的比特币交易时,如果能确认交易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属实,就可以发送交易数据给硬件钱包并进行交易签名。?
隔离见证的签名数据中需要携带交易输入的金额,从交易输出中提取输出的金额,则可计算出本次交易的手续费。?
但在隔离见证实施以前,这些发送到硬件进行签名的数据并不包含交易输入的金额,手续费部分在硬件上无法自行通过数据计算,就会让黑客有可乘之机。如果黑客使用过多的交易输入来构建交易,在保证交易输出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可能会让用户产生巨额手续费,使硬件钱包用户损失大量资金。
值得高兴的是,LUBANSO硬件钱包即将支持隔离见证。届时,LUBANSOX1硬件钱包的用户们,可以减少交易手续费用,提高交易确认速度,以及降低手续费攻击的风险。
区块链最成功的衍生品是什么?
在区块链领域,对于“扩容”一直是争议不断的。
为什么要有“扩容”这个事情呢?这是因为,比特币的区块容量太小,导致比特币系统处理交易速度过慢。于是,比特币社区提出一种设想:通过扩展比特币区块容量这种方式来提升比特币处理交易的速度......后来,以太坊也提出了一些扩容手段。
下面我们将用通俗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扩容”的两种主要方式:链上扩容和链下扩容,以及其中具体的技术手段。
一、链上扩容:隔离见证、分片技术
链上扩容意味着要直接在区块链主链系统上动手术,去修改区块链主链系统的基础规则、区块大小、共识机制等等,以此来扩大区块容量。说白了,就是把主链这个系统的道路修的更宽一点。
链上扩容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方式:隔离见证和分片技术,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一)隔离见证
隔离见证是对于比特币来讲的,它可以看作是比特币系统的一次重要升级,这次升级涉及到比特币共识规则和网络协议,相当于在比特币系统上“动刀子”,所以我们说,隔离见证属于链上扩容。
隔离见证是如何实现链上扩容的呢?我们还需要从比特币的交易验证说起。在隔离见证提出之前,比特币的交易验证主要依赖两部分数据:一部分是交易状态,简单来讲就是谁给谁转多少钱;另一部分是见证数据,简单来讲就是证明这次交易是真实合法的。
隔离见证,就相当于把这部分“见证数据”从基本结构里拿出来,放在一个新的数据结构当中,但却不破坏数据的完整性。
我们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假如你有10本书,你把每本书横着放在桌子在,那么可能放完这10本书,你的桌子就被铺满了;但是你把每本书立着放,那么你的桌子还会有很多的空余空间,而书还是那十本书,没有多也没有少。这就是隔离见证,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区块数据结构来释放区块容量。
(二)分片
分片技术是以太坊率先提出来的。分片是一种基于数据库分成若干片段的传统概念扩容技术,它将数据库分割成多个碎片,并将这些碎片放置在不同的服务器上。
这就意味着,在区块链底层公链的系统内,网络上的交易将被分成不同的碎片,我们可以理解成“分组”。这样一来,一笔交易就不必发动全网所有节点都去处理,只要让网络中的一部分节点(矿工)处理就好了。
基于分片技术,将网络分割为碎片会使得更多的交易同时被处理和验证,而且,随着网络的增长,区块链处理越来越多的交易将成为可能。
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有一个很大的仓库,里面放了很多货物,但是这个仓库只有一个出入口,所以在取货存货的时候,效率就会低很多。但是如果把这个大仓库改用成10个较小的仓库,那么同时存货取货的效率就会高10倍。
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分片。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分而治之,提升处理交易效率。
二、链下扩容:闪电网络、雷电网络
链下扩容意味着不需要修改比特币区块链系统的代码就能够提升交易速度。采用链下扩容,交易都在链下处理,根本不需要对比特币区块链系统做什么大的改动,因为我们压根儿就不走这条路。
链下扩容主要有两种方式:闪电网络和雷电网络。
其实二者的原理差不多,只不过,二者最主要的不同就是:闪电网络针对的是比特币链下扩容,而雷电网络针对的是以太坊链下扩容。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一)闪电网络
“闪电网络”是针对比特币处理交易速度过慢提出的一种“链下扩容”对策。
闪电网络通过引入支付通道手段(支付通道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智能合约)来实现比特币快速转账。
这个“支付通道”相当于在比特币系统的主网之外,再构建一个点对点的网络,不过,为了保证信任,两个人在建立支付通道之前需要先抵押一部分资产。这样一来,小额交易都放在链下这个“支付通道”来处理,不仅省去了链上处理交易的手续费,还节省了处理时间,因为在链下处理交易,根本不需要占用区块内存,也不需要共识机制来记账。
所以,闪电网络的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先把一些资金汇集在一起,建立支付通道,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把资金池里面的所有权进行承诺转让(先不付钱,先做承诺转让)。如果两个人频繁交易,就一直保持这个状态(支付通达打开的状态),如果两个人决定停止交易,就关闭支付通道,结算清楚,这一步才会被记录到主链上。
所以,闪电网络,总结来讲,就是:不是每做一次交易就要走一次区块链网络,而是经过了好几次交易之后,才走一次区块链网络。这样一来,就能够“摆脱”区块链的束缚,极大提升交易速度,实现闪电般的处理速度。
这个原理就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打扑克、打麻将,我们不是每一局都结算一下谁赢
谁输,而是先把钱压在桌子上证明我有钱我输得起,然后打好几局之后,再一起结算输赢。
(二)雷电网络
再说说雷电网络。雷电网络和闪电网络的原理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雷电网络是以太坊提出的链下扩容方式。
雷电网络也需要建立支付通道,在建立支付通道之前也需要做资产抵押生成余额证明,来证明我有钱我输得起,这一步就好比打扑克时候在桌子上先押一些钱。
之后,在交易双方都持有余额证明的情况下,双方可通过支付通道在链下进行无限制次数的转账。只有在完成链下交易,需要将资产转回链上时,才会在以太坊主链上登记主链账户的余额变化信息,而这期间不管发生多少次交易,在主链上是不会有记录的(原理和闪电网络非常相似)。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区块链的衍生技术——扩容,扩容分成链上扩容和链下扩容,从这个角度上讲,隔离见证和分片属于链上扩容,而闪电网络和雷电网络则属于链下扩容;
而如果从币种的角度来讲,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属于比特币的扩容方式,而分片和雷电网络则属于以太坊的扩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