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8: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4:56
摘要: 近日,中国人民*总医院、美国爱默里大学、华大基因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以“Letter to the Editor”的形式在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发表了关于显性耳聋甲营养不良综合征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De novo
近日,中国人民*总医院、美国爱默里大学、华大基因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以“Letter to the Editor”的形式在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发表了关于显性耳聋甲营养不良综合征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De novo mutation in ATP6V1B2 impairs lysosome acidification and causes dominant deafness-onychodystrophy syndrome”。该研究采用外显子组测序,将ATP6V1B2基因中的一个新生突变,确定为这种遗传性耳聋的起因。
该报道的通讯作者分别是*总医院的戴朴教授和爱默里大学医学院的林曦(Xi Lin)教授。戴朴为*总医院耳科主任,聋病分子诊断中心主任,*保健会诊专家,擅长慢性中耳炎耳硬化症、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侧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精于人工耳蜗移植、镫骨手术等听力提高手术,是中国第一个执行耳蜗软电极植入、声桥植入、保留残余听力微创电极植入、耳蜗微创手术专家,目前是中国完成成功保留残余听力病例数最多的专家。
显性耳聋甲营养不良综合征(Dominant deafness-onychodystrophy syndrome,DDOD syndrome; MIM 124480)的主要特点是先天*觉神经性耳聋,伴有营养不良或无指甲。DDOD综合征和DOORS综合征(耳聋、指甲营养不良、骨营养不良、智力低下和癫痫发作;MIM 220500)之间的突出差异是,DOORS具有智力障碍和癫痫的方面。最近,TBC1D24突变被确定为DOORS综合征的一个原因。到目前为止,已报道了不同民族种群的6个DDOD综合征家庭。然而,DDOD的分子病因仍不清楚。
该研究小组在过去的两年之中,收集了三个中国DDOD谱系。原发病患表现出相同的表型,包括严重的先天*觉神经性耳聋,无指甲,第五个手指的中间指骨发育不全。没有表现内耳畸形和智力残疾。所有这3名患者分别在2.5、2和18岁时接受了单侧耳蜗植入术。DDOD患者的语言成功康复,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心理发育正常。
研究人员对谱系1和2,包括原发病患及其父母,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这两个原发病患之间共享6个变异的基因。然后,用Sanger测序对这6个共享基因的14个变异进行检测,结合多种分析,将ATP6V1B2确定为与DDOD相关的一个潜在基因。通过其他DDOD谱系的Sanger测序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果。
然后,研究人员利用*性内切酶分析,在1053个种族匹配的正常对照中,开展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在听力正常的人口中没有检测到这个突变。虽然这个新生突变,最近已被证明在智力障碍的人类疾病中(如Dravet综合征、Kabuki综合征和Schinzel-Giedion综合症)发挥主要的作用,但是在这3名不相关的DDOD患者中发现相同的新生突变,是极为罕见的。
ATP6V1B2编码液泡ATP酶(V-ATPase)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多亚基酶,介导真核细胞内细胞器的酸化。为了探讨ATP6V1B2在耳蜗中的功能,研究人员使用吗啉代齐聚物(MO),制备了一种耳蜗特异性Atp6v1b2敲除小鼠模型。在小鼠出生后三天,将Atp6v1b2 MO显微注射到耳蜗底部。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听觉敏感度不受这种注射程序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注射7天后,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中的Atp6v1b2水平明显下降,而注射21天后,螺旋器中的Atp6v1b2水平显著下降。随后,研究人员评估了ATP6V1B2的致病性,发现ATP6V1B2 c.1516 CT突变是一种单倍剂量不足(haploinsufficient)突变。
总而言之,该研究在3名独立识别的DDOD综合征患者中使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ATP6V1B2中的新生突变(c.1516 CT (p.Arg506X))是DDOD综合征的原因。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表明,突变不存在于1053个种族匹配的正常听力对照中。通过小鼠模型,研究发现Atp6v1b2缺乏可导致重度感觉神经性耳聋。体外病原评估显示,ATP6V1B2 p.Arg506X是一个单倍剂量不足突变,可导致溶酶体的异常酸化。这些发现,为DDOD的遗传学诊断以及未来的治疗干预,提供了分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