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悬崖之上》:在洁白的雪国上演一场红与黑的生死较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00: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0:19
《悬崖之上》以1931年的哈尔滨为背景,讲述了共产党特工前往哈尔滨执行秘密任务,在身陷绝境之中不畏牺牲,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完成使命的故事。
影片通过乌特拉小组的刻画,无论是野外纯白雪景的孤寂萧瑟,还是室内昏暗灯光与黑色制服配合的肃穆冷酷,都为观众营造了独特的氛围,既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又深刻渲染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紧张压抑感。
《悬崖之上》是导演张艺谋执导的首部谍战电影,他延续了鲜明的色彩风格,运用大面积的纯色讲述故事,在现代电影中独树一帜。影片善用色彩营造氛围,增加紧张激烈压抑沉闷的多样感受。
作为谍战类型电影时隔多年的又一力作,《悬崖之上》将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充分融合,将高质感的美学画面与紧张的情节氛围融入厚重的爱国主题之中。
影片以一腔热血书写真情,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历史,不忘初心,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无名英雄为后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将《悬崖之上》概括为“在洁白的雪国上演的一场红与黑的生死较量”。
电影画面中景物比例的放置,也是艺术美的表现,除去颜色之外,镜头上画面比例呈现出静止的艺术美感,雪中的列车,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同的画面占比都展现了张艺谋对电影美感的无限追求。
哈尔滨伪满时期的场景,从服装、道具到细节处理都是生动逼真,让人感到栩栩如生。电影的视听、声画镜头,以及精彩情节,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憾性。
张艺谋在影片中展现出了特有属于自己的暴力美感,不管是在雪地中肉搏飞溅的血沫,血液流在地面红白相间的刺目,还是敌方开始进行酷刑展现的暴力,都产生了不同的张力,调动着观众容易疲乏的情绪。
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认为:《悬崖之上》是一部情感浓郁,风格醇厚,甚至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优秀作品。
《悬崖之上》立足人民史观,以群像化的呈现塑造了影片中各具特色个性的共产党特工形象,演员用最真诚的演技,编剧用笔墨凝聚最精彩的剧情,加之张艺谋导演艺术灵感上的体现,将《悬崖之上》推上五一电影热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0:19
《悬崖之上》以1931年的哈尔滨为背景,讲述了共产党特工前往哈尔滨执行秘密任务,在身陷绝境之中不畏牺牲,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完成使命的故事。
影片通过乌特拉小组的刻画,无论是野外纯白雪景的孤寂萧瑟,还是室内昏暗灯光与黑色制服配合的肃穆冷酷,都为观众营造了独特的氛围,既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又深刻渲染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紧张压抑感。
《悬崖之上》是导演张艺谋执导的首部谍战电影,他延续了鲜明的色彩风格,运用大面积的纯色讲述故事,在现代电影中独树一帜。影片善用色彩营造氛围,增加紧张激烈压抑沉闷的多样感受。
作为谍战类型电影时隔多年的又一力作,《悬崖之上》将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充分融合,将高质感的美学画面与紧张的情节氛围融入厚重的爱国主题之中。
影片以一腔热血书写真情,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历史,不忘初心,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无名英雄为后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将《悬崖之上》概括为“在洁白的雪国上演的一场红与黑的生死较量”。
电影画面中景物比例的放置,也是艺术美的表现,除去颜色之外,镜头上画面比例呈现出静止的艺术美感,雪中的列车,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同的画面占比都展现了张艺谋对电影美感的无限追求。
哈尔滨伪满时期的场景,从服装、道具到细节处理都是生动逼真,让人感到栩栩如生。电影的视听、声画镜头,以及精彩情节,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憾性。
张艺谋在影片中展现出了特有属于自己的暴力美感,不管是在雪地中肉搏飞溅的血沫,血液流在地面红白相间的刺目,还是敌方开始进行酷刑展现的暴力,都产生了不同的张力,调动着观众容易疲乏的情绪。
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认为:《悬崖之上》是一部情感浓郁,风格醇厚,甚至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优秀作品。
《悬崖之上》立足人民史观,以群像化的呈现塑造了影片中各具特色个性的共产党特工形象,演员用最真诚的演技,编剧用笔墨凝聚最精彩的剧情,加之张艺谋导演艺术灵感上的体现,将《悬崖之上》推上五一电影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