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解》名言10句(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00: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07:19
《王言解》,出自《孔子家语》,主要记录了孔子与曾参的对话,内容上是讲君主如何足不出户就能教化天下的。
在《王言解》一文里,孔子认为圣明的君王必须“内修七政,外行三至”,才能使天下大治,百姓和谐。同时,他还认为君王必须要自己先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才能够使国家繁荣富庶。
本文选取《王言解》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所谓道,就是要发扬光明完善的德行;
所谓德,就是要尊崇正确大道的哲理。
【点评】作者认为,没有德,道就不能受到尊称。没有道,德行也不能得到发扬。此处“道”与“德”的相互关系,同道家的基本哲理是一样的。
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以前,舜帝有大禹和皋陶二人在左右辅助,
无须离开坐席劳累奔波,就能使天下太平。
【点评】“帝舜”是五帝之一,名重华,接受帝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禹”即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皋陶”曾被帝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颇有政声。
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不平稳,这是君王的祸患;
法令不推行,这是大臣的罪过。
【点评】孔子认为若君王惩处不推行法令的大臣,而奖赏推行法令的,那么君王就不会劳累了。
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弟;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位者敬爱老人,则老百姓更加孝敬父母;
上位者爱护幼小,则老百姓更加尊敬兄长;
上位者乐善好施,老百姓便更加宽厚扶贫。
【点评】 《礼记》上说:“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后人常用“齿”指代年龄。
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上位者亲近贤士,老百姓则会结交益友;
上位者修养品德,老百姓不会隐瞒坏事;
上位者憎恶贪污,老百姓会以争夺为耻;
上位者廉洁礼让,老百姓不会斤斤计较。
【点评】孔子认为“尊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贫”“廉让”等七条教化,是君主治民的根本。
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君主要先树立仁义,
然后大夫才会忠勇,
士卿也会诚信。
百姓敦亲睦邻,
社会风俗才会朴实俭约,
男子谦恭而且女子坚贞。
【点评】“璞”指没经雕琢过的玉石,引申为浑厚朴实。“悫”即小心谨慎的样子。
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至礼”无须谦让,每个人都会依礼而作,天下得治;
“至赏”耗费不多,贤明之人能得到奖赏,士人愉悦;
“至乐”无声无影,老百姓都受到了陶冶,和谐快乐。
【点评】“至”就是最大的意思。孔子认为英明的君王能够彻底推行“三至”,使天下各国诸侯都愿与他结交,使天下的读书人都愿称为他的臣子,使天下的老百姓都愿意为他服务。
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天下最仁慈之人,能够团结天下最爱护他的人;
天下最明智之人,能任用使天下百姓和睦的人;
天下最英明之人,能够举荐天下最有贤德的人。
【点评】孔子认为君王若能做到这三个方面,就可以派兵征伐,号令诸侯了。
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那些仁慈之人,最大的德行就是爱护他人;
那些智谋之人,最大的智慧就是结交贤人;
最贤良的君主,最大的贤良在于礼聘贤士。
【点评】君主能够礼聘贤能之士做官,那么君主就是贤良、有智慧的君主。这是因为智谋之人,最大的智慧就是结交贤人。
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君主施惠的地方越广博,
就越能得到民众的爱戴,
这便是王者之师出征后,
还能得胜还朝的原因啊。
【点评】王者之师只会诛杀他国的暴君,而不会掠夺他国百姓的财产。所以,英明的君主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