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00: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5:57
4.11--“世界帕金森病日”
充满信心,快乐生活(张国平,2011-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张国平1997年4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每年的4月11日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 )”。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选择在4月11日这天举办帕金森病主题活动,包括帕金森病知识讲座、专家义诊等。2011年4月9日全天,北京帕金森病友会联合北京各大医院帕金森病专家在好苑建国饭店举办“义诊咨询和健康讲座”,患者及家属可以免费参加活动。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多先从一侧肢体出现,逐步扩展至对侧或全身,疾病晚期患者僵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的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当时称该病为“震颤麻痹”。后来,人们对该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发现除了震颤外,尚有面具脸(面部表情减少、呆板)、慌张步态(走路时小碎步且越走越快)、小写症(写字越来越小)、行走时上肢无前后摆动等其它症状,但是四肢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所以建议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
迄今为止,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约占10,可以做基因检测明确。通过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脑力劳动者。推测帕金森病的发病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和高脂饮食有关。研究还发现,在有喝茶习惯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较低。所以,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适量饮茶,有助于预防或推迟帕金森病的发生。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
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帕金森病患病率逐年增长。全球现有400余万帕金森病患者。我国就有210万,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还要增加10万新发病患者。但医务界和公众对该病认识严重不足,认为颤动、走路不稳、动作慢和僵硬都是人老了以后的正常现象,造成帕金森病患者就诊率很低。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老年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高达1.7%,其中50%~60%的患者没有就医,且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到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必须采用昂贵的进口药物控制病情;部分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每天平均高达60元的药物费用和安装脑起搏器的近20万元的花费,使许多家庭不堪重负,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普及有关帕金森病的医学知识,提高人们对防治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早到医院就诊,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治疗等。2006年中华医学会帕金森病学组公布了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2009年又作了修订。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才能取得好的疗效。确诊之后,患者应先采用严格的内科药物治疗,以缓解患者的震颤、僵直等肢体症状。经过多年正规的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才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或手术治疗,由专科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早期治疗建议口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泰舒达、森福罗,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量;若疗效不佳,可换用或加用左旋多巴制剂如美多巴、息宁。65岁以上患者可以首选口服左旋多巴制剂,剂量从小渐增至合适剂量。
帕金森病治疗不仅要缓解表面症状,患者的继发抑郁问题以及药物副反应(运动并发症,如开关现象)也要十分重视。开关现象是帕金森病患者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出现的药效波动现象。左旋多巴类药物早期临床运用效果很好,它对消除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减少和缓慢等有明显作用。然而,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3年~5年后,药物的局限性会出现,长会造成脑组织的病理性改变,进而引起各种运动并发症,开关现象仅是其中一种副反应。开关现象出现在服药后期。一天当中,患者的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可反复迅速交替出现多次。这种变化速度非常快,且不可预测,如同电源开关一样。临床上形象地称这种生理现象为开关现象。除了开关现象,服药带来的其他副反应还有很多,如普遍出现的剂末现象。这是指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而每次用药后期又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恶化。此外,大多数患者还会出现异动现象,面部肌肉,颈、背和肢体都可出现舞蹈样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动作。
随着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深入,新的药物和技术不断出现,为解除患者痛苦带来了希望。目前,国际上开始运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来治疗服药无效或并发症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这项手术由一位法国神经外科医生在1987年采用并获成功。我国北京301、天坛医院在国内率先应用该技术治疗帕金森病,国内已有一些医院相继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是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病变的部位,将刺激发生器植入患者前胸的皮下,通过电脉冲刺激脑内特定的部位,从而改善原发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等疾病的症状。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有严格的适应症,可用于药物治疗几年后效果减退并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而且必须没有严重的全身疾病。专家指出,脑深部电刺激术与脑深部核团毁损术(又称细胞刀)完全不同。脑深部核团毁损术早期效果不错,但由于帕金森病是大脑双侧的病变,如果做双侧的脑深部核团毁损术,患者语言、智力等方面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目前国际上已经不推荐使用。
临床研究表明,有30%至40%的帕金森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患者可能变得哀伤、忧郁,这种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家人,又影响自己的情绪,造成情绪上的恶性循环,给家庭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抗抑郁治疗是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课题。
饮食治疗是帕金森氏病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睡前喝1杯牛奶或酸奶。蚕豆中含天然的左旋多巴,经常食用蚕豆,能延长左旋多巴药物的疗效。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大约 50 克的肉类,最好在晚餐安排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精瘦肉或鱼肉。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多吃青菜。高脂肪饮食会延迟左旋多巴药物的吸收,影响药效。每天饮用绿茶,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普及帕金森病防治知识,使帕金森病人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 早期的药物治疗,不但可以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存活率。
让我们共同关注帕金森病, 关爱帕金森病人,增强战胜帕金森病的信心,保持快乐的心情,拥有健康和谐的生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5:55
4.11--“世界帕金森病日”
充满信心,快乐生活(张国平,2011-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张国平1997年4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每年的4月11日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 )”。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选择在4月11日这天举办帕金森病主题活动,包括帕金森病知识讲座、专家义诊等。2011年4月9日全天,北京帕金森病友会联合北京各大医院帕金森病专家在好苑建国饭店举办“义诊咨询和健康讲座”,患者及家属可以免费参加活动。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多先从一侧肢体出现,逐步扩展至对侧或全身,疾病晚期患者僵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的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当时称该病为“震颤麻痹”。后来,人们对该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发现除了震颤外,尚有面具脸(面部表情减少、呆板)、慌张步态(走路时小碎步且越走越快)、小写症(写字越来越小)、行走时上肢无前后摆动等其它症状,但是四肢肌肉的力量并没有受损,认为称“麻痹”并不合适,所以建议将该病命名为“帕金森病”。
迄今为止,原发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约占10,可以做基因检测明确。通过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脑力劳动者。推测帕金森病的发病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和高脂饮食有关。研究还发现,在有喝茶习惯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较低。所以,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适量饮茶,有助于预防或推迟帕金森病的发生。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
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帕金森病患病率逐年增长。全球现有400余万帕金森病患者。我国就有210万,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还要增加10万新发病患者。但医务界和公众对该病认识严重不足,认为颤动、走路不稳、动作慢和僵硬都是人老了以后的正常现象,造成帕金森病患者就诊率很低。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老年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高达1.7%,其中50%~60%的患者没有就医,且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到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必须采用昂贵的进口药物控制病情;部分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每天平均高达60元的药物费用和安装脑起搏器的近20万元的花费,使许多家庭不堪重负,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普及有关帕金森病的医学知识,提高人们对防治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早到医院就诊,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治疗等。2006年中华医学会帕金森病学组公布了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2009年又作了修订。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才能取得好的疗效。确诊之后,患者应先采用严格的内科药物治疗,以缓解患者的震颤、僵直等肢体症状。经过多年正规的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才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或手术治疗,由专科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早期治疗建议口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泰舒达、森福罗,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量;若疗效不佳,可换用或加用左旋多巴制剂如美多巴、息宁。65岁以上患者可以首选口服左旋多巴制剂,剂量从小渐增至合适剂量。
帕金森病治疗不仅要缓解表面症状,患者的继发抑郁问题以及药物副反应(运动并发症,如开关现象)也要十分重视。开关现象是帕金森病患者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出现的药效波动现象。左旋多巴类药物早期临床运用效果很好,它对消除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减少和缓慢等有明显作用。然而,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3年~5年后,药物的局限性会出现,长会造成脑组织的病理性改变,进而引起各种运动并发症,开关现象仅是其中一种副反应。开关现象出现在服药后期。一天当中,患者的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可反复迅速交替出现多次。这种变化速度非常快,且不可预测,如同电源开关一样。临床上形象地称这种生理现象为开关现象。除了开关现象,服药带来的其他副反应还有很多,如普遍出现的剂末现象。这是指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而每次用药后期又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恶化。此外,大多数患者还会出现异动现象,面部肌肉,颈、背和肢体都可出现舞蹈样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动作。
随着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深入,新的药物和技术不断出现,为解除患者痛苦带来了希望。目前,国际上开始运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来治疗服药无效或并发症严重的帕金森病患者。这项手术由一位法国神经外科医生在1987年采用并获成功。我国北京301、天坛医院在国内率先应用该技术治疗帕金森病,国内已有一些医院相继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术是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病变的部位,将刺激发生器植入患者前胸的皮下,通过电脉冲刺激脑内特定的部位,从而改善原发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等疾病的症状。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有严格的适应症,可用于药物治疗几年后效果减退并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而且必须没有严重的全身疾病。专家指出,脑深部电刺激术与脑深部核团毁损术(又称细胞刀)完全不同。脑深部核团毁损术早期效果不错,但由于帕金森病是大脑双侧的病变,如果做双侧的脑深部核团毁损术,患者语言、智力等方面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目前国际上已经不推荐使用。
临床研究表明,有30%至40%的帕金森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患者可能变得哀伤、忧郁,这种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家人,又影响自己的情绪,造成情绪上的恶性循环,给家庭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抗抑郁治疗是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课题。
饮食治疗是帕金森氏病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睡前喝1杯牛奶或酸奶。蚕豆中含天然的左旋多巴,经常食用蚕豆,能延长左旋多巴药物的疗效。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大约 50 克的肉类,最好在晚餐安排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精瘦肉或鱼肉。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多吃青菜。高脂肪饮食会延迟左旋多巴药物的吸收,影响药效。每天饮用绿茶,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普及帕金森病防治知识,使帕金森病人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 早期的药物治疗,不但可以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并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存活率。
让我们共同关注帕金森病, 关爱帕金森病人,增强战胜帕金森病的信心,保持快乐的心情,拥有健康和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