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礼仪和传统礼仪的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17: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1:37
夏礼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诸多历史文献都有相关记载,尤其是以“好古”著称的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反复提到了夏礼,并毫无保留地加以褒扬。他的“栖栖一代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清夏礼的内涵和脉络,为他一贯倡导的礼治寻找思想源头。孔子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他了解夏礼,而且“能言之”,可惜他没有用文字的方式将夏礼明确无误地表述出来。
在此可以探讨一下夏礼的特点。其一,夏礼“朴”。礼仪是社会生活的人文,与社会风尚息息相关。夏禹是一个朴素的人,作为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他身上多多少少还留存有即将逝去的那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朴素印记。
他带领治水大军十三年如一日地辗转在河川山岭,没有那种朴素而实在的精神气质怎么行呢?夏礼是大禹创的,它体现了大禹本人及部落群体的内在特征。就拿祭祀文化来说吧,夏礼中的祭品就以“朴”为特征。朴者,本原本质之谓也。
何谓“玄酒”?就是从洁净的河里取来的纯水,色深黑,故称为“玄酒”,其实它根本不是我们所谓的酒,这里以“酒”名之,只是表示对神灵的敬重而已。何谓“明水”?就是用铜鉴从草叶上取下的晶莹的露珠。河中的清水,草叶上的露水,那是最自然、最本质的东西,用来祭祀天地祖宗,岂不朴哉!而商、周就不同,他们用的“醴”“酒”都要比夏用的“水”高贵得多,不过那样一来,“质朴”的本色就完全没有了。
夏人除以水祭祀和以水待客外,还以水生野菜作为祭祀品。河泽边居住的人不会去饲养猪之类的动物,谁要是偏要拿猪去祭祀,说这种人“不知礼”也是理所当然的。夏人居于水边,水边有的是水草和水菜,他们就用现采的最新鲜、最上乘的水菜祭祀,表现了他们的诚心。
这是在他们的历书《夏小正》中被正式记录的。其二,夏礼“俭”。“俭”,就是简朴、俭省。系“朴”的延伸。礼仪本身就是生活的写照。夏人生活中爱惜财力物力,礼仪当然就一切从简了。孔子的学生林放问老师,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这在现在是个大问题,在我看来,礼与其铺陈奢华,不如简朴些好;丧事,与其仪式搞得那样隆重,倒不如真正悲伤点好。”
这里,孔子批评的是铺陈奢华的礼仪,表彰的当然是简朴的夏礼了。礼之“俭”者,“简”也。“简”在哪里呢?从《史记》等文献中我们还是可以爬梳出简朴夏礼的某些痕迹来的。商周以后,被称为“礼之本也”的婚娶之礼是最繁复的。
按照《礼记》和《仪礼》的记载,在确立婚姻前,先要行“纳采”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一只雁,告诉女方已被选择为男方的对象;第二步是“问名”表面上是问姓名,实际上是问对方生辰八字,供男方选用;第三步是“纳吉”,就是男方根据女方供给的生辰八字,进行仪式繁杂的占ト,如占ト得到的是不吉祥的兆头,就不告知女方了,ト得吉兆,就告知女方;第四步是“纳征”,即纳聘礼以为婚姻之征;第五步就是“请期”,男方请求女方同意婚期。这五步中还有许多具体细微的事情要做。
其三,夏礼“圆通”在夏人看来,礼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人生本身是最权威的,夏礼因人生而变得圆通。历来有所谓的“夏夷之辨,夏与夷之间民风民俗也有不小差异。可是,夏人走出去,与各方夷人能打成一片做到入乡随俗。“禹袒裸国”,就充分说明夏礼的圆通性。而夷人到夏地来,也很少有隔阂,更没有受歧视的现象。
夏王朝建立以后,成为夏官的,不少就是夷人。这可以说是夏礼宽松的一个明证在考古发掘中,南方的吴越文化,西部的川蜀文化,与中原的二里头夏文化十分相似,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这样的礼仪之邦里,没有宽松的礼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能如此之好的。
夏人在对夏礼解释和应用时,往往力求圆通,并不死扣条文。众所周知,“三年之丧”是夏丧礼的主干部分之一。按照这一礼仪规范,父母亡故了,做子女的要为父母守丧三年,就是当官的,也要回到家中为父母守丧,不然就是“不肖子孙”。可是,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也可以松动也可以灵活变通。其四,夏礼的“尽善”和“尽美”。
礼以乐成。在夏代,礼的进行过程中,往往有乐的陪伴。礼和乐是同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在孔子看来,韶乐是既尽善又尽美的。韶乐一般指的是舜乐,是虞舜时代的音乐。但是,因为舜代与禹代是交错和连接着的,因此韶乐又往往是与禹的*生命连接在一起的,舜决定禅让帝位给禹时开了一次“四岳大会,大会上奏的就是韶乐。
而最后审定和指挥韶乐演奏的正是禹。夏王朝建立后,在众多礼仪场合奏的也是韶乐。夏代具有朴俭、圆通特质的礼仪,再配上“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使夏代的礼仪大为增色。同时,夏人结合夏的特点,在韶乐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为所谓的“禹乐”或“夏乐”,被夏人和后代人普遍接受,这样,在文化领域“韶夏”就成了优雅古乐的代名词,夏礼也更趋完美了。
夏礼在践行过程中,往往以歌舞助兴,用来渲染气氛,激荡情绪,引导程序,张大仪式。夏代的礼、乐、舞自成特色。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积劳成疾。后来,不少巫师、道士将“禹步”神圣化、程式化为“三步式”的巫术禹步,这样,禹步成为了夏代世俗社会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人们在举办婚礼、成年礼、祭祀礼时,一面是夏礼格局,“韶乐”和“夏乐”交替伴奏,一面是人们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跳起“禹步舞”来。此情此景,我们完全可以像孔子般地赞上一句:“尽美矣,又尽善也。”行文至此,可以作如是之归结:夏礼不仅为、周二代的礼乐文化奠基,实际上也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奠基。
这种礼仪文化是原始公社制社会向私有制社会转化那个大时代的产物,它既留存了原始公社制社会的若干精彩内涵又追加了新进社会特有的某些要素,因此它的生命力是强盛的。而具有原始社会最后一人和私有制社会第一人的特殊身份的大禹,成为人们心目中永不殒落的偶像,给予我们这个民族无穷的精神力量。
夏朝礼仪和传统礼仪的关系
在此可以探讨一下夏礼的特点。其一,夏礼“朴”。礼仪是社会生活的人文,与社会风尚息息相关。夏禹是一个朴素的人,作为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他身上多多少少还留存有即将逝去的那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朴素印记。他带领治水大军十三年如一日地辗转在河川山岭,没有那种朴素而实在的精神...
简述中华传统礼仪发展的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是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
礼仪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
夏朝礼仪与孝的关系
在祭祀过程中,夏人最看重的是一个“敬”字。夏人反对祭祀上的繁文缛礼。《礼记·祭法》曰:“祭不欲数(烦琐),数则烦,烦则不敬。”夏代人的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如果太讲究礼数了,相反就“不敬”了,就会违背建立祭祀活动的初衷。“行孝必须践行对父母奉养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家庭...
礼仪起源于什么时期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据传,夏朝共经历了14代君主和17位“后”(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大约持续了471年,最终被商朝所取代。夏朝的后人常以“华夏”自称,这一称谓后来演变为中国的代名词。在...
请谈谈礼仪的起源在哪里?
4. 礼仪是人性与环境矛盾的调和:有观点认为礼仪是为了调和人性与环境的矛盾而产生的。5. 礼仪生于理性,起于习俗:最后一种观点认为礼仪源于理性思考和长期习俗的积累。在礼仪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将其演变分为四个阶段:1. 礼仪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即公元前21世纪...
请谈谈礼仪的起源在哪里?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礼仪在其传承沿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2....
礼仪起源于什么时期
礼仪起源于夏朝。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礼仪(lǐyí):礼节和仪式。如礼仪周到、外交礼仪。出自《诗·小雅...
礼仪的起源、发展、形成?有何意义、影响?
礼仪的起源时期在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按荀子的说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 。在礼仪中国传统揖...
礼仪起源于什么时期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特别是在夏朝以前,约公元前21世纪前。在原始社会的中晚期,大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这一时期的礼仪相对简单且虔诚,并未表现出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分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祭天敬神的祭典仪式,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表示礼节和恭敬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