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14: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9:50
明朝的崛起,史家多有研究,但仍然有很多无法用常理解释的事。
尤其是元末明初,无数盖世名将扎堆般出现,如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傅友德、冯胜、张辅、张玉、李文忠等。这其中也朱元璋、朱棣。
他们如彗星般,以彪炳烜赫的战绩,照亮了世界战争史的天空。
然而,有明一朝,衰败终究无可避免。名将也如花般,终将逝去。至明后期,可称名将者稀,而明末能够被称为军神的,仅戚帅一人!
戚继光一生,干的最大的、最牛*的事,就是痛捧倭寇。
当时,日寇自海入寇,烧杀掳掠、为害尤烈,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未已,竟成大害。所以,剿灭倭寇势在必行。
就倭寇的成分而言,很多是落魄的武士等,论个人的悍勇及凶狡程度,大明的很多军队都比不上。所以多年围剿,不仅没有消灭倭寇,反而损失惨重。甚至出现一触即溃的现象——当时大明的军队,实在是那个。
所以,戚继光和倭寇刚刚接触的时候,也吃了不少亏。而他最后能够战胜倭寇,并不是他编练的新军有多猛,武技有多么出色,而是戚继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以堂堂之阵对付散兵游勇的倭寇。
以阵法对抗武艺精熟的倭寇,之所以能够占上风,并且伤亡极微,是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术思维。
倭寇讲究的是个人勇武,他们无论刀技、悍勇、搏杀经验,均强于此时的戚家军。如果是一对一单打独斗,戚家军基本上不是对手。但有了鸳鸯阵,就完全倒过来了!
戚家军的阵法,本质上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微型的军阵。军阵前后左右策应,通过不同的兵种、武器装备,相互配合,就能够发挥出指数级的战斗力。
以倭寇的纪律及打斗方式,在规模以上的集团作战中,注重个人勇武的倭寇,面对结堂堂之阵的戚家军,根本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刀法再高超,也是炮灰。
以堂堂军阵对付散兵游勇,几乎是手到擒来。不要说是倭寇,换当时大明任何一支强军,也不是戚家军的对手。
让我们来看看戚家军的战绩,聊举几例:
台州花街之战,敌设下迷阵,戚家军一鼓而前,杀敌三百余有八,俘敌酋二,戚家军牺牲三人;横屿岛海战,杀死倭寇千余人,俘虏二十九人,朝野惊叹;牛田之战,击溃上万倭寇,戚家军零伤亡。
此后,戚家军越打越顺手,由小规模战斗逐步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开展了规模更为浩大的会战。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平海卫之战,斩倭寇计两千六百余;蔡丕岭之战,斩倭寇逾千;最牛*的是王仓坪之战,打败上万倭寇,斩首一百七二七颗,戚家军竟然零伤亡。
戚继光与倭寇交手十年,无一不胜、攻无不克,多有斩获,倭寇闻风丧胆,但闻戚爷爷之名,皆无心死战,为害数十年的倭寇,为之一清,不复为害。
戚继光平倭数十年,其武功战绩,称之为军神毫不为过。
那么这就有问题了,虽然有明一朝自开国至嘉靖年间,虽然开国将门凋零,但其后代子孙,岂有不知兵者?
要知道,排兵而阵、征战杀伐,是将门安身立命的不传之秘,是看家吃饭的本领!就算没有打过仗,这些将门之后难道不知道如何对付倭寇?
其实,非不能尔,实无奈也!
仅以战阵而言,军纪为先,个人武艺倒在其次。但当时的军队卫所,士兵都变成军官的佃农了,军事训练都无法保证!这样的军队如何去打仗?
无可用之兵,无征战之卒,无严纪之阵,让人徒呼奈何!
战斗力低下的明军,如何是不要命的倭寇的对手?所以戚帅才要重新编练新军!
遥想大明初建,不世将星多如繁星,明军席卷中原、远击塞外,何等强盛!可惜到了戚继光的时候,那支战无不胜的无双强军,早已不复当年风采。
不过,就戚继光本人来说,确实是个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
他的《纪效新书》,是一本被严重低估的军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