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的翻译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14:2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32
子曰:他说。
色难:色,脸色,态度。
有事:遇到需要做的事情。
弟子服其劳:弟子,在此处不是学生的意思,晚辈、子女的意思。
“服其劳”:指代父母。子女要承担起父母们要做的事情。
有酒食,先生馔:(先生,通常可以解释为父母兄长,而在此处当仅指父母。馔,通常意义为名词)指的是好吃的让父母去吃。
曾是以为孝乎:难道把这些就当做了孝吗?
全文翻译:
子夏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有个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的事情,晚辈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让父母去享用,难道就把这些当做了孝吗?”
含义:
孝,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同样推广到天下百姓,利益人民不是做面子工程,真心从人民的角度考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29
翻译,上面两位做的非常好了,我这里不必多此一举。帮你划一下重点,说说启发吧
出自《论语·为政》。 色难的意思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色:和颜悦色,这里是名词动用。同例:解衣衣我,其中第二个“衣”意为穿衣。这个词的意思是解下自己的衣服替我穿上。
馔(音赚):这里意为吃(动词),它还有一个意思是食物。
曾是以为孝乎?:应为“曾(难道)以(认为)是(这,指代“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句)为孝乎”
中国传统观念的孝,解释起来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像二十四孝那种,就有点扭曲了本意了。虽然如此,但它的含意可是非常广博的。像这里,一句“色难”道出了为孝最基本,最应该做到,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俗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
孝,用我自己的话说吧,就是连生你养你的人你都不能对他好,我还能指望你对谁真心呢?这即使不上升到道理伦理的高度,用生物本性来解释,也没问题吧。
论语里还有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
使父母只为儿女的疾病担忧,这样就是孝。什么意思呢?一个人通过努力,很多事都可以做好,让父母欣慰,放心。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而且是比较高层次的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子女不该漫无目的的游荡,外出要有目的性,让父母知道,放心。这里并没说要怎么怎么为父母付出,在物质上孝敬父母,只是各种的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孝。(以上转自本人在另一个地方的回答)。
综上,孝其实很简单。从父母的角度说,生我们养我们,也没有期望我们怎样报答,简简单单,只是希望我们好,照顾好自己,从没考虑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多么博大无私的啊。
所以,从父母的角度,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言简意赅。从儿女的角度,一句:色难,道出了孝既简单也很重要,却很难做到的原因,也是给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提了个醒。孝敬父母,不要以为物质能补偿一切。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31
意思是说,只是照顾父母的饮食但是没有好脸色,那是孝顺吗?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就是说,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天真诚地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31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就是态度很难。 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 (“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 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暍。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子夏问了同样的问题,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至于说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固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不可以以此来判断孝顺与否。前面子游问孝,夫子说要敬亲,这里子夏问孝,夫子说要爱亲。子游、子夏都是夫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还是说孝,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同样推广到天下百姓,利益人民不是做面子工程,真心从人民的角度考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31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其实孔子的意思并不认为这就是孝的全面的定义了,只是孝的一个方面而已。但是从我们现在学生的现状来看基本上连这种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在家中,跟父母发脾气,有了事情,自己不愿做,而且推三阻四,连最起码的生存技能都要父母来完成,至于对老师的尊重,有些学生可能做得就更差了,校园里不尊重老师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说明我们现在很多学生离真正的孝越来越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28
子曰:他说。
色难:色,脸色,态度。
有事:遇到需要做的事情。
弟子服其劳:弟子,在此处不是学生的意思,晚辈、子女的意思。
“服其劳”:指代父母。子女要承担起父母们要做的事情。
有酒食,先生馔:(先生,通常可以解释为父母兄长,而在此处当仅指父母。馔,通常意义为名词)指的是好吃的让父母去吃。
曾是以为孝乎:难道把这些就当做了孝吗?
全文翻译:
子夏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有个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的事情,晚辈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让父母去享用,难道就把这些当做了孝吗?”
含义:
孝,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同样推广到天下百姓,利益人民不是做面子工程,真心从人民的角度考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26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其实孔子的意思并不认为这就是孝的全面的定义了,只是孝的一个方面而已。但是从我们现在学生的现状来看基本上连这种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在家中,跟父母发脾气,有了事情,自己不愿做,而且推三阻四,连最起码的生存技能都要父母来完成,至于对老师的尊重,有些学生可能做得就更差了,校园里不尊重老师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说明我们现在很多学生离真正的孝越来越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28
意思是说,只是照顾父母的饮食但是没有好脸色,那是孝顺吗?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就是说,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天真诚地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24
翻译,上面两位做的非常好了,我这里不必多此一举。帮你划一下重点,说说启发吧
出自《论语·为政》。 色难的意思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色:和颜悦色,这里是名词动用。同例:解衣衣我,其中第二个“衣”意为穿衣。这个词的意思是解下自己的衣服替我穿上。
馔(音赚):这里意为吃(动词),它还有一个意思是食物。
曾是以为孝乎?:应为“曾(难道)以(认为)是(这,指代“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句)为孝乎”
中国传统观念的孝,解释起来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像二十四孝那种,就有点扭曲了本意了。虽然如此,但它的含意可是非常广博的。像这里,一句“色难”道出了为孝最基本,最应该做到,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俗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
孝,用我自己的话说吧,就是连生你养你的人你都不能对他好,我还能指望你对谁真心呢?这即使不上升到道理伦理的高度,用生物本性来解释,也没问题吧。
论语里还有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
使父母只为儿女的疾病担忧,这样就是孝。什么意思呢?一个人通过努力,很多事都可以做好,让父母欣慰,放心。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而且是比较高层次的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子女不该漫无目的的游荡,外出要有目的性,让父母知道,放心。这里并没说要怎么怎么为父母付出,在物质上孝敬父母,只是各种的不让父母担心,就是孝。(以上转自本人在另一个地方的回答)。
综上,孝其实很简单。从父母的角度说,生我们养我们,也没有期望我们怎样报答,简简单单,只是希望我们好,照顾好自己,从没考虑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多么博大无私的啊。
所以,从父母的角度,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言简意赅。从儿女的角度,一句:色难,道出了孝既简单也很重要,却很难做到的原因,也是给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提了个醒。孝敬父母,不要以为物质能补偿一切。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7:27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就是态度很难。 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 (“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 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暍。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子夏问了同样的问题,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至于说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固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不可以以此来判断孝顺与否。前面子游问孝,夫子说要敬亲,这里子夏问孝,夫子说要爱亲。子游、子夏都是夫子的高徒,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唯恐他们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用这话来警示弟子,让他们知道,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因此不应该求之于外,要求之于内心。
还是说孝,这里说到的是勉强与发自内心的区别,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同样推广到天下百姓,利益人民不是做面子工程,真心从人民的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