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红古瓷上窑红的表现特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14: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5:13
古瓷上的窑红展现出独特的表现特征。首先,窑红并非局限于胎釉结合圈,而是广泛分布于器物内外的露胎部分,甚至在大小缩釉处也能见到。其次,窑红的晶体形态不同于胎红的“散场效应”,而是呈现不规则的片状分布。其存在方式多样,可能与胎红共同出现,也可能单独出现,有时胎红的缺失并不意味着窑红的缺席。
这种火石红的出现具有随机性,揭示了胎红与窑红形成的不同原因。胎红源于瓷胎内部的元素,而窑红则是由外部烧窑条件产生的。以一只清代乾隆时期的民窑暖砚为例,底部虽无胎红,但砚面的釉汗中密集的窑红显示出,窑红并非源于胎内,而是源于烧窑过程中的窑内环境因素。这些窑内铁离子或氧化亚铁在烧制后,随着温度下降和氧气的涌入,发生二次氧化,形成我们看到的窑红。
要理解瓷器露胎处的窑红,关键因素包括:来自瓷胎内部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新匣钵高温分解出的铁元素,以及新窑壁窑床中释放的铁离子。这些铁元素在烧窑过程中被氧化,最终形成结晶体附着在瓷器上,如窑汗、匣钵表面的红色或黑色等。因此,新窑和新匣钵使用时,瓷器更容易产生窑红,而老窑和老匣钵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