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预后及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0: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7 20:42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
(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和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和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和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
(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和/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和每分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可加重脑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
(三)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因素均可减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
主要措施包括:
①降温: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
②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通常选用20甘露醇(1~2g)、25山梨醇(1~2g)或30尿素(0.5~1g)快速静脉滴注(2~4次/日)。联合使用呋塞米(首次20~40mg,必要时增加至100~200mg静脉注射)、25白蛋白(20~40ml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每6~12小时静注)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渗透性利尿导致的“反跳现象”。在脱水治疗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难以维持血压的稳定。
③防治抽搐: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但无需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可选用二氢麦角碱0.6mg、异丙嗪50mg稀释于5葡萄糖100ml内静脉滴注;亦可应用地西泮10mg静脉注射。
④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有条件者应早期应用。
⑤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钙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四)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果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则易发生急性肾衰竭。原有肾脏病变的老年患者尤为多见。心肺复苏早期出现的肾衰竭多为急性肾缺血所致,其恢复时间较肾毒性者长。由于通常已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和利尿剂,临床可表现为尿量正常甚至增多,但血肌酐升高(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防治急性肾衰竭时应注意维持有效的心脏和循环功能,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若注射呋塞米后仍然无尿或少尿,则提示急性肾衰竭。此时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五)其他
及时发现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继发感染。对于肠鸣音消失和机械通气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应该留置胃管,并尽早地应用胃肠道营养。
心脏骤停能够预防吗?可以的话如何预防?
心脏骤停与心源性猝死发生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很低,因此目前主要是对其积极预防。急救干预(现场急救)主要在于加强普及社区公众的心肺复苏训练,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加强急救体系的建设,扩大急救网络以及缩短呼叫至到达现场的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降低猝死率。对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存活者...
心脏猝死怎么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关键是识别出高危人群,除了年龄,性别,心率,血压,糖尿病等一般危险因素外,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等方法,可提供一定的信息,用于评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的危险。B受体阻滞剂能够减少心梗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衰病的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抗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
心脏性猝死预防
心脏性猝死(SCD)的预防仍然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识别高风险人群是预防的关键。冠心病,特别是急性期、康复期和慢性过程中,心脏骤停的风险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前72小时,心脏骤停风险高达15%-20%。康复期有室速或室颤病史者,若仅常规治疗,6-12个月内死亡率高达50%-80%,其中猝死占比50%。积...
心脏骤停就是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中断对全身各个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如果几分钟后还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发生猝死,称为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发生后,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可以避免猝死发生的。然而,我国每年有54万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不足1%,两者的数据非常接近,这也是人们把心脏骤停等同于心脏性...
如何预防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它常见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其次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停搏。最后,还有少部分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我们如何进行预防?如何识别出来高危人群?鉴于大多数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发生在冠心病,因此减少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死或者缩小心肌坏死范围等措施,能够...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的积极治疗是预防猝死的主要有效措施,对心肌梗死后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严重狭窄的患者,积极予以介人治疗或冠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减少猝死发生。心肌梗死后SCD高危患者应用ICD预防性治疗,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可显著降低病死率。而心脏骤停也可发生于被认为低危的人群中,...
心脏性猝死怎样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暂时没有确切办法,做到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主要预防潜在可以导致心脏性猝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或是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骤停的复发。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心律失常等;2、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3、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公认的,仅有循证医学适用于致命...
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
最后,主动预防。心脏超声EF值(心脏每次跳动泵出血液的百分比)为40%或以下的人群,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明显增高,需要随时注意预防猝死情况的发生。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猝死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疗效比抗心律失常药物更佳。植入了ICD就如同随身携带了一个“急救室”,24小时全天候监测和...
心脏猝死的预防和急救方法
1、用最短时间判断患者有无呼吸和心跳,如果没有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先使病人仰卧,背部垫块硬板。2、松开其领口和裤带,清除口、鼻异物,迅速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呕吐物、血块、食物残渣等。头往后仰,确保气道通畅。3、一旦发现心脏骤停,立即在患者胸骨下段用力按压,每分钟约100次,每次要把胸骨...
心脏停止跳动的原因和急救措施 挽救生命就用它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注重家人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不利的发病诱因。学习心脏急救知识,让自己成为有用的“第一目击者”。常见处理错误方式 心脏骤停是猝死前奏,若处理不当将对生命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1.不做现场急救,慌慌张张抱着病人送往医院。2.延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