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07: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18:45
如果你出现兴趣减退、精神压力大、恐惧、无助,长时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失眠、乏力、食欲减退、便秘、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则需要警惕是否患有抑郁症。
根据我多年从医的经验判断,很多患者对抑郁症的认识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初级的概念阶段,而对于抑郁症深层次的认识,还存在着明显的误区:
1、大部分患者认为患的是躯体疾病
很多抑郁症患者是因为失眠、胸闷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很少有人告诉医生自己是情绪不好,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都以为自己是身体类的疾病。到精神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只是抑郁症这一庞大群体的冰山一角。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患者中只有10的人寻求帮助,其中一半到医院看病,这其中又只有2~3到精神科就诊,其他都认为自己患的是躯体疾病。而这其中到精神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都只有10是自己来的,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其他都是被家属送来的,有很多人都坚持说“我没有得抑郁症”。
2、抑郁症发病与性格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媒体人、官员等群体出现自杀事件的报道甚多,于是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媒体人、官员群体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也有人认为白领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是抑郁症的易发群体。其实这些都是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条件差,同时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人,才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他们缺乏社会资源,容易陷入无助的境地,抑郁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变转换为重度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反而大学生是自杀行为发生的低危人群,他们有较多条件可以缓解负面情绪,而农村年轻女性才是高危人群。抑郁症的发病与性格没有直接关系,是遗传因素与社会应激事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3、很多患者对药物有恐惧心理
大家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还体现在用药方面。我有碰到过好多个来找我治疗的患者,他们很排斥用药,总是担心吃药会上瘾或者使人会变傻,对药物产生恐惧心理。随着医学的发展,抗抑郁药物不会让人成瘾,可能个别抑郁症患者出现脑部功能衰退,并不是药物引起的,是疾病本身对大脑造成的损害。 抑郁症不能拖延、回避治疗,拖延时间越长,造成的损害越大,经过合理治疗, 抑郁症是能够痊愈的
轻度抑郁症无需药物治疗,而中度、重度患者均需药物治疗。初诊患者应该持续服药12个月,但有追踪调查显示,患者平均持续服药时间仅有3个月,这导致复发风险增加,今后有可能发展到需要终生服药
4、很多医生不能识别抑郁症
去年曾遇到一位门诊患者,他老是感觉身体不舒服,特别是肠胃有异物感,据他自己描述先后跑了很多家大医院做了4次胃镜、2次肠镜,都没有检查出任何问题,最后有人建议去临床心理科检查看看。于是就找到了我,经我检查发展他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所以医生在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时候不是用点抗抑郁药就行,更重要的是要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症结,通过心理治疗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适是情绪问题造成的,进而引导他排解不良情绪。通过与患者深入交流,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关系,患者才会愿意服用抗抑郁药物。
5、抑郁症防治不仅是个人的事
我的一位好朋友是搞心理学研究的,她曾经带领的研究小组曾到深圳市的一家制鞋工厂调研,工人的抑郁情绪之普遍让他惊讶。这里一个大车间有800人同时工作,制鞋用的皮革、胶水等气味很大,大抽风机不停嗡嗡作响。工人之间没时间说话,说话也听不见,都像机器人一样在流水线上忙碌。评估发现,这里的工人70有轻度以上 抑郁症状,女工比男工严重,很多人感觉情绪不好,但不知道是抑郁症,也不知道如何求助。
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往往在管理上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比如故意拆散工人之间的伙伴关系,来自同一个省的人不能住在同一间宿舍,压缩工人的休息时间等等。
对于抑郁症的防治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企业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为自己的员工考虑考虑,企业可以在食堂开饭时间播放有关心理健康的短片,调节工人的情绪;在企业内成立社团,组织工人开展文娱活动,缓解压力;工会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轻度抑郁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度假、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等缓解,严重的还是要及时求医。”低收入人群往往缺乏社会支持,抑郁从轻度、中度发展到重度,可能都没有干预,以致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抑郁症的防治不仅是个人的事,企业、工会组织和各级政府都应该承担责任,积极参与,“不能出了事去搞应急干预,平时没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