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06: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2:53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head,ONFH)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后者主要由于长期大量应用皮质激素、酗酒以及血液功能异常引起。该病致残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已成为全球公众关注的热点。李子荣报道,我国ONFH每年新发病例在15到20万之间,累积需治疗的病例在500~750万之间。日本、美国等国卫生部将此病列为未解决的难治性疾病,投入巨资研究,但仍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目前,ONFH的治疗仍是骨科一大难题。只有正确地掌握治疗原则,针对各期采用相应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疗效。骨坏死病人多较年轻,故应首先考虑保存其自体股骨头。目前,早期病例采取保守治疗,如:中药活血化瘀、降脂药、高压氧、血液净化、介入、磁疗等。
1、大体手术治疗:按照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的国际骨坏死分期标准,0~II-A 期者,可行钻孔减压术。II-B~III-B期者,适用于截骨术或骨移植术,包括带血管蒂的骨移植。而III-C期及其以上者,可考虑作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和预后。病变的范围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范围越大,预后越差。股骨头中部与外侧病变比内侧病变的预后为差。患系统性疾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等,其预后较差,应考虑施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但是,无论是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固定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ONFH的远期疗效均较治疗其它疾病时为差。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
①老年病人;
②双侧病变,达国际骨坏死分期III-C 期及其以上者;
③疼痛严重,影响关节功能者。
2、微创技术治疗P: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Technique)的概念是近代提出的。微创即指对生命体(主要是指人)的微小侵袭或损伤,广义的微创技术应包括许多内容。而现指的微创技术是指微侵袭手术技术(MinimallyInvasive SurgeryTechnique),如应用关节镜、椎间盘镜、腹腔镜、胸腔镜等所实施的手术,小切口、微创伤所进行的手术。也习惯称之为“微创手术”,即微侵袭手术。
“微创手术”的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小切口、二是手术损伤微小,尤其是后者。小切口短,有美观的优点。但是,如果切口小而内部损伤大则不能称其为“微创手术”。那么,现在用于治疗ONFH的微创手术基本上至少包括3个方面:
①高科技手段、创新疗效:通过小切口应用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用于ONFH的防治。
②小型手术:原来已开展的小切口手术,如:钻孔减压术等。
③大体手术发展为微创手术:如关节镜下行简单的坏死骨去除加植骨术、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
(1)基因治疗: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将骨髓干细胞用于基因疗法和组织工程。ONFH的发病与多种基因相关,已经有一些基因疗法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补偿正向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以治疗ONFH。如:张晔,曾炳芳等(2004)报道,以脂质体介导pCDNA3-Ang-1质粒转染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与磷酸三钙(TCP)陶瓷复合,修复兔液氮冷冻股骨头坏死。杨操,杨述华, 杜靖远等(2004)报道,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真核表达质粒pCD rbFGF与胶原混合,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质粒pCDhVEGF165 200μg与胶原混合,分别植入坏死的兔股骨头内,术后2、4周股骨头内血管生长,术后8周股骨头内新骨形成,促进了股骨头坏死的修复。这些均可应用微创技术来完成。
(2)组织工程:李子荣(2004)报告,对坏死体积大于15%的II期和III期早期股骨头坏死,采用微创技术(即切口为5~7厘米),在导航引导下,将坏死骨清除,将自身骨髓(250~300ml)利用细胞分离器将干细胞分离后,连同生骨材料(人造骨)作载体,打入坏死骨清除区,使新生血管和骨长入而达到保存自身关节的目的。此方法的优良率为85%(II期)、50%(III期),从而使部分患者推迟或避免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介于早、中期的股骨头坏死,用开放手术的方法,将复合骨生长因子和自体骨髓干细胞的新型植骨材料,植入骨坏死区。既可刺激新骨形成,又增加了对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力,有效防止股骨头的进一步塌陷。创伤轻微,切口仅为3~5cm,不损伤关节囊血液循环,关节活动功能好。对年轻病人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很大价值。
(3)钻孔减压术:钻孔减压术也称核心减压术、岩心减压术、髓芯减压术。仅有60%的病例有效。
(4)植骨手术:通过大转子外侧小切口,钻出一个通道,达股骨头软骨下,植入游离腓骨,或打压植骨(自体松质骨)。也有人报告结合关节镜进行植骨手术。但是这些植骨方法(非带血运骨)的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5)小切口微侵袭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在美国已有很多髋关节中心通过小切口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此手术越来越普遍的原因是由于病人关节功能的明显改善,预计将会更加流行。病人能够更早、更好地恢复功能,获得舒适。术后6周时很少有人再使用辅助装置。术后10周时,病人的单肢状态已经恢复到正常的90%。这应归功于手术切口小,关节周围肌肉损伤非常小,使得术后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恢复很快。Berger(2001)采用双切口。多数医师乐于采用后外侧单切口(Sculco,2001;Dorr,2002;Hartzband,2002)。国内多数医师也乐于采用后外侧单切口。后外侧单切口必须位于大转子的后缘。身材较高病人的切口可长至8~10cm,身材较矮者仅需5~6cm。通过此切口被切开的肌肉主要是臀大肌,从髋关节后部于股骨附着处松解短外旋肌群,不要分离臀中肌和臀大肌上部肌纤维神经经过的区域。小切口并不明显增加手术难度,从切开皮肤到关闭伤口,通常只需要1小时便可完成。而一套特殊的牵开器和磨钻是必要的。
微创手术应严格选择适应证:选择病人应胖瘦适中,髋臼杯选用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可选用非骨水泥型或骨水泥型。以下病例不适宜此手术:肥胖、肌肉特别发达、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等需对髋臼作特殊处理、需松解软组织、晚期股骨头坏死在髋臼或股骨头内侧有巨大骨赘等,均难以施行此手术。施术医师应有丰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否则容易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假体位置安放也会出现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手术导航系统,在微创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进行减压和坏死骨的清除,可大大减小手术创伤。手术导航系统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微创手术中,则可明显提高安放假体的准确性,放置髋臼杯的误差可在1o以内,外展角可准确保持为45o、前倾角20o,避免了微创手术显露视野小而发生假体位置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