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08: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12:45
汤剂是指中药饮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液体药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中药的煎煮看似平常,其实大有学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汤剂的质量与煎煮药物的用具、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中药汤剂发挥最大疗效,必须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
1、中药煎煮的器具
中药煎煮的器具现多选用砂锅、不锈钢锅或搪瓷制品,忌铁,以砂锅为好。现代研究证明,砂锅类的陶瓷器皿是由二氧化硅组成,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宜于保暖等特点,确为煎煮中药汤液的良好器具。铁器能与药物中的鞣质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2、中药煎煮前的浸泡和加水量
为了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在煎药前先用清水(即无杂质的井水、自来水)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使药材组织内部充分吸收水分,细胞壁膨胀软化,易于药物有效成分溶解到水溶液中。夏季气温较高,可直接用凉水即常温水浸泡;冬天气温较低,可选用38度左右的温水浸泡。芳香易挥发或容易吸水的饮片,宜用凉水浸泡;质地坚硬黏稠、不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宜用温水浸泡。一般不宜使用6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否则药材里的蛋白质遇热很快就会凝固,引起细胞壁硬化,在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加水量则受饮片的质地、剂量、搅拌次数、火候、煎药时间等影响。传统加水量第一煎以浸泡后淹没中药材2~3cm为好,第二、三煎用水量应当酌减,但仍以超过药物表面为宜。小儿内服的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而热性病者煎取的药液要适当多些。其他情况应根据药物性质及方剂类型灵活应用,如质轻体泡的药材加水量宜多,质重的饮片加水量宜少;煎煮时间长的矿物药、滋补类药物加水量宜多,煎煮时间短的解表剂加水量宜少。
3、中药煎煮的火候及时间
一般认为,质地轻疏、含芳香挥发性成分较多、药物成分容易煎出的药物宜用武火急煎;而矿物类、动物类、贝壳类、植物根茎类等质地厚重、不含挥发性成分药物,或用于补虚而成分难以煎出的药物,则宜用文火慢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此外,因治疗需要而必须少煎的中药,宜用武火;因治疗需要而必须久煎的中药,宜用文火或文武火。因此,适宜的煎煮时间大致可分为3类: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25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即可;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至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此外,还有些药物因治疗需要,应酌情延长或缩短煎煮时间。
4、中药煎煮的次数
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已提取了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药物只煎煮1次,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55左右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3次为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12:45
汤剂是指中药饮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液体药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中药的煎煮看似平常,其实大有学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汤剂的质量与煎煮药物的用具、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中药汤剂发挥最大疗效,必须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
1、中药煎煮的器具
中药煎煮的器具现多选用砂锅、不锈钢锅或搪瓷制品,忌铁,以砂锅为好。现代研究证明,砂锅类的陶瓷器皿是由二氧化硅组成,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宜于保暖等特点,确为煎煮中药汤液的良好器具。铁器能与药物中的鞣质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2、中药煎煮前的浸泡和加水量
为了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在煎药前先用清水(即无杂质的井水、自来水)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使药材组织内部充分吸收水分,细胞壁膨胀软化,易于药物有效成分溶解到水溶液中。夏季气温较高,可直接用凉水即常温水浸泡;冬天气温较低,可选用38度左右的温水浸泡。芳香易挥发或容易吸水的饮片,宜用凉水浸泡;质地坚硬黏稠、不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宜用温水浸泡。一般不宜使用6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否则药材里的蛋白质遇热很快就会凝固,引起细胞壁硬化,在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加水量则受饮片的质地、剂量、搅拌次数、火候、煎药时间等影响。传统加水量第一煎以浸泡后淹没中药材2~3cm为好,第二、三煎用水量应当酌减,但仍以超过药物表面为宜。小儿内服的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而热性病者煎取的药液要适当多些。其他情况应根据药物性质及方剂类型灵活应用,如质轻体泡的药材加水量宜多,质重的饮片加水量宜少;煎煮时间长的矿物药、滋补类药物加水量宜多,煎煮时间短的解表剂加水量宜少。
3、中药煎煮的火候及时间
一般认为,质地轻疏、含芳香挥发性成分较多、药物成分容易煎出的药物宜用武火急煎;而矿物类、动物类、贝壳类、植物根茎类等质地厚重、不含挥发性成分药物,或用于补虚而成分难以煎出的药物,则宜用文火慢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此外,因治疗需要而必须少煎的中药,宜用武火;因治疗需要而必须久煎的中药,宜用文火或文武火。因此,适宜的煎煮时间大致可分为3类: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25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即可;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至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此外,还有些药物因治疗需要,应酌情延长或缩短煎煮时间。
4、中药煎煮的次数
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已提取了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药物只煎煮1次,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55左右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3次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