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所作所为所带来的和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有什么历史意义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15:1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21:30
纳粹在二战中的行为的确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后续影响,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个是现实政治的角度,另一个是对后世思想上的影响。
首先是现实政治:
联合国就是二战的直接产物,在二战中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而联合国产生的目的就是为后代避免大规模战争的发生,而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这种结构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在1945年,避免战争的办法被认为是大国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行事,所以我们有了安理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权。由于联合国宪章除非五个常任理事国都同意改变才有可能改变,所以改变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二战所造成的国际秩序也一直通过安理会的体制延续至今。当然你也可以说在二战之后,世界上爆发了400多场规模不等的战争,死亡人数比一战和二战的总和还多,但是联合国所考虑要尽一切可能避免的战争是世界大战,而并非局部战争。
此外纳粹之所以能够执政与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战后的西方各国政府也意识到,经济萧条可能会让像纳粹这样的极端势力得到合法执政的机会,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包括像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样的国际组织也应运而生,前两者可以对那些陷入经济困境的国家进行贷款,而后者则会将国际贸易规范化。当然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说前两者的贷款会让穷国更穷,而世贸组织也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表现,但至少这从某种程度上还是对穷国有所帮助的。
然后是思想:
这一方面主要是学术界的讨论,这其中包含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多方面的思考,思考的主要问题包括,为什么像纳粹这样的极端不民主组织能够通过公平合法的选举取得政权(纳粹在选举中并没有大规模的舞弊,他们一路走到执政的脚步都是合法的)?残杀600万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怎么可能发生在有高教育程度的德国?我们以后如何避免像纳粹这样的组织取得政权?
在1950年代的理论包括德国人大都是种族歧视,反民主的,所以会选纳粹,所以会执行种族屠杀,希特勒的个人魅力让他取得政权,社会关系破碎让纳粹取得政权。这三个理论都已经被现在的主流社会学和历史学界推翻了。现在的观点是,这并非希特勒的个人魅力,而是中产阶级的焦虑被错误应用了,这并非社会关系破碎,相反社会关系破碎是纳粹执政后造成的,大多数德国人并非反民主,也并非种族歧视,而是他们忽视了纳粹有关种族屠杀的政纲,误认为纳粹只是说说而已,而到纳粹真正要执行这些政策的时候,又没能很好的站出来阻止。
根据后来心理学有名的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具体的试验过程就不解释了,我只讲结果吧),当有权威指导并负责的情况下,普通人是会做出那一些伤害别人的举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那么多的普通德国人会去执行种族屠杀,纳粹的种族屠杀其实是一个服从造成的犯罪。这也得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结果,纳粹种族屠杀之所以可能并非因为大多数德国人是种族歧视的,而是因为有权威指导负责,换句话说,如果是你,我,任何普通人出现在那种情况下,也很有可能会做出一样的举动。
另一个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支持专制纳粹的心理学理论是Adorno的专制型人格理论(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在这个理论中,提到当人们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只要威胁足够大,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倾向于一个专制体系,并且黑白分明(即不是自己人就是敌人),并有强大的排他倾向,换句话说,这也代表易地而处,如果我们在遇到了足够大的威胁的时候,我们也可能做出和当时的德国人一样的选择。当时的德国受到的威胁包括一战的战败,1921-1923年间不可思议的通货膨胀(1921年马克兑换美元是60:1,1923年是4,210,500,000,000:1),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当这三大威胁接踵而至的时候,大多数德国人都选择支持了一个专制的政权,并且敌视与他们不同的人。
至于如何避免这样的种族大屠杀再度发生,我们尽管从理论上知道需要扶持经济以避免极端,国际社会应当介入(R2P)等等,但是这种屠杀还是一次一次的再度发生,包括1994年在100天内80万人被杀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在1992-1995年间的波斯尼亚种族屠杀,以及正在发生的达尔富尔问题都让我们感到困惑,到底怎样才会让种族屠杀不再发生?
资料来源:
Richard Evan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Christopher Browning,Ordinary Men
我的笔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21:27
二战的发生,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开始力图在全世界范围内避免流血冲突,建立了联合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21:29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2019·新课标)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019·新课标)阿拉曼战役的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21:25
造就了很多的德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