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第一天入门笔记罗素什么是逻辑分析哲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5 18: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07:52
在哲学领域,自从毕达哥拉斯时代起,便形成了两派人的对立:一派以数学启发为主要思想来源,另一派则深受经验科学影响。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斯宾诺莎和康德属于数学派,而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以及从洛克开始的近代经验主义者们则属于经验派。现代哲学则试图消除数学中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并将经验主义与逻辑分析相结合。这一学派的目标虽然不如过去大多数哲学家那样雄伟,但其成就却是坚实的,类似于科学家的成果。
数学家们开始消除自己领域中的错误和不精确推理,这是上述哲学学派的理论根源。17世纪的大数学家们乐观且急于求成,他们容忍了解析几何和无穷小算法建立在不够稳固的基础上。莱布尼兹相信实际存在无穷小,但这一信念在数学上没有根据。19世纪中叶,魏尔施特拉斯揭示了如何不借助无穷小而建立微积分学,从而使微积分学在逻辑上变得稳固。随后,康托发展了连续性和无穷数的理论,消除了关于无穷数的逻辑难题。
弗雷格在1879年发表了第一部著作,在1884年定义了"数"的概念,尽管他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在1903年之前,他并未获得广泛认可。在此之前,所有关于"数"的定义都存在逻辑错误。传统上,"数"和"多元"被混为一谈,但"数"的实例是一个具体的数,如3,而3的具体实例是一个具体的三元组。三元组是一个多元,但所有三元组组成的类——即3这个数本身——是由多元组成的多元,而3作为一实例的一般数,则是由更多元组成的多元。将多元与简单多元混淆导致了哲学上的胡言乱语。
弗雷格的工作表明,算术和纯数学仅仅是演绎逻辑的扩展。这证明了康德关于算术命题是"综合的"、涉及时间关系的理论是错误的。《数学原理》详细阐述了如何从逻辑出发建立纯数学。哲学中有一大部分可以化为某种"句法"问题,卡尔纳普等人提出,一旦避开句法错误,哲学问题要么解决,要么证明无法解决。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卡尔纳普现在也同意,哲学句法在传统问题上的效用是非常大的。
简单解释一下所谓的摹述理论,来说明哲学句法的效用。摹述是指不用名字来指明一个实体或事物,而是用某种据假定或已知他或它特有的性质。这样的短语曾造成很多麻烦。例如,甲说"金山不存在",乙问"不存在的是什么?"如果甲说"是金山",似乎就在赋予金山某种存在。很明显,甲的说法和说"圆正方形不存在"不是一样的陈述。这似乎意味着金山是一种东西,圆正方形是另一种东西,尽管两者都是不存在的。摹述理论旨在解决这种困难。根据这个理论,"存在"只能用来给摹述下断言。我们可以说"《威弗利》的作者存在",但说"司各脱存在"却不符合语法。这澄清了自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以来的两千年来关于"存在"的思想混乱。
以上所述工作之一的结果是,剥夺了自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以来数学一直占据的崇高地位,并打破了从数学得来的反对经验主义的论据。的确,数学知识不是通过经验归纳获得的;我们相信2加2等于4,其理由不在于我们经常发现两件东西和另外两件东西合在一起是四件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数学知识仍然是经验的知识。但也不是关于世界的先验知识。实际上,这种知识仅仅是词句上的知识。"3"的意思是"2+1","4"的意思是"3+1"。由此可见,"4"和"2+2"指的是同一意思。因此,数学知识不再神秘。它和"一码有三呎"的"天经地义"完全属于同样的性质。
不仅纯数学,物理学也为逻辑分析哲学提供了材料,尤其是通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中重要的是用空时代替空间和时间。常识认为物理世界由一些在某一段时间内持续、并在空间中运动的"东西"组成。哲学和物理学把"东西"概念发展成"物质实体"概念,并将物质实体看作是由粒子构成的,每个粒子都非常小,并且都永久存在。爱因斯坦用事素代替了粒子;各事素和其他事素之间有一种叫"间隔"的关系,可以按不同方式分解成一个时间因素和一个空间因素。这些不同方式的选择是任意的,其中哪一种方式在理论上也不比其他任何方式更为可取。
设在不同区域内已知两个事素A和B,那么可能满是这样的情况:按照一种约定,两者是同时的,按照另一种约定,A比B早,再按照另外一种约定,B比A早。并没有任何物理事实和这些不同的约定相当。从这一切似乎可以推断,事素应当是物理学的"素材",而粒子不是。向来认为的粒子,总得认为是一系列事素。代替粒子的这种事素系列具有某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因此要求我们予以注意;但是它并不比我们可能任意选出的其他任何事素系列具有更多的实体性。因此,"物质"不是世界的基本材料的一部分,只是把许多事素集合成束的一个方便方式。量子论也补证了这个结论,但量子论在哲学上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把物理现象看成可能是不连续的。
量子论指出,在一个(如上解释的)原子内,某种事态持续一段时间,然后突然换成一种有限不同的事态。历来一贯假定的运动连续性,似乎向来不过是一种偏见。可是,量子论特有的哲学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我想量子论恐怕比相对论会要求更根本地背离传统的空间时间学说。物理学一直在削弱物质的物质性,而心理学一直在削弱精神的精神性。在前面一章中,我们有机会把观念联合与条件反射作了比较。后者的生理学色彩显然重得多,它已经代替了前者。因此物理学和心理学一直在从两端彼此靠拢,使得威廉·詹姆斯对"意识"的批判中所暗示的"中性一元论"之说更有可能成立了。精神和物质的区别是从宗教转到哲学中来的,尽管在过去一段长时间内这种区别似乎还有确实的理由。我以为精神和物质都仅是给事素分组的方便方式。我应当承认,有些单独的事素只属于物质组,但是另外一些事素属于两种组,因此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这个学说使我们对于世界构造的描绘有了重大简化。近代物理学和生理学提出了有助于说明知觉这个古老问题的新事实。如果要有所谓"知觉"的东西,知觉在某种程度上总要是所知觉的对象的效果,而且如果知觉要可能是关于对象的知识的来源,总要或多或少跟对象相似。只有存在着与世界其余部分多少有些无关的因果连环,头一个必要条件才能得到满足。根据物理学,这种连环是存在的。光波从太阳走到地球上,这件事遵守光波自己的定律。这话只是大体上正确。爱因斯坦已证明光线受重力的影响。当光线到达我们的大气层时要遭受折射,有些光线比其他光线分散得厉害。当光线到达人眼时,发生了在别的地方不会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结局就是我们所说的"看见太阳"。但是,我们视觉经验中的太阳虽然和天文学家的太阳大不一样,却仍然是关于后者的一个知识来源,因为"看见太阳"与"看见月亮"的不同点,和天文学家的太阳与天文学家的月亮的不同有因果关联。可是,关于物理对象我们这样所能认识的,不过是某些抽象的结构性质。我们能够知道太阳按某种意义讲是圆的,固然不完全是按我们所看见的情况是圆的这种意义来讲;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假定太阳是亮的或暖的,因为不假定它如此,物理学也能说明为什么它似乎如此。所以,我们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只是抽象的数学性知识。
以上是现代分析经验主义的梗概;这种经验主义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主义的不同在于它结合数学,并且发展了一种有力的逻辑技术。从而对某些问题便能得出明确的答案,这种答案与其说有哲学的性质,不如说有科学的性质。现代分析经验主义和体系缔造者们的各派哲学比起来,有利条件是能够一次一个地处理问题,而不必一举就创造关于全宇宙的一整套理论。在这点上,它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相似。我毫不怀疑,只要可能有哲学知识,哲学知识非靠这样的方法来探求不可;我也毫不怀疑,借这种方法,许多古来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不过仍旧有一个传统上包括在哲学内的广阔领域,在那里科学方法是不够的。这个领域包括关于价值的根本问题;例如,单凭科学不能证明以对人残忍为乐是坏事。凡是能够知道的事,通过科学都能够知道;但是那些理当算是感情问题的事情却是在科学的范围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