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6 04: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0:16
1942年,在湖南长沙一处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出土了一件年代最早的缣帛文献。这件文献形状为正方形,中心部分由两段顺书和倒书的文字组成,四周绘有12个奇特的神像,并附有少量神名题记,总计900多字。尽管其内容众说纷纭,有人推测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数术著作遗失物。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掘出28种帛书,总字数超过12万字。根据墓中出土的纪年木牍及字体、避讳、内容等方面的考证,这些帛书大部分抄写于公元前3世纪初至文帝初年。其中包含许多失传已久的古书,即使有流传的版本,与这些帛书也存在显著差异。每一份帛书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例如,《战国纵横家书》有27章,其中16章是未见于正史的佚文,有助于纠正《史记》中关于苏秦的记载,增补战国历史。《老子》甲乙两本是最古老的版本,甲本与通行本有章次差异,乙本不分章,揭示了《老子》原始风貌。帛书《周易》也与通行本不同,特别是《老子》前的《经法》等书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黄帝四经》。这批书籍的重现对于研究黄老之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墓中还出土了医药学和天文学的珍贵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五十二病方》是中国最早期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剂。《五星占》详尽记录了木星、土星和金星70年的位置和动态,是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学专著。《天文气象杂占》则记录了关于彗星形态的最早描述,对天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内容参考了商承祚的《战国楚帛书述略》和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研究》。
中国古代以丝织品为记录知识载体的。一般称为帛书,也有人称为缯书;因其色白,故又称之为素书。缣帛文献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 与简牍以及其后的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这些都是简牍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其价昂贵,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不便更改,一般只用为定本,所以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知识的主要载体。古代文献中有关帛书的记载,也大都是与皇家、贵族藏书有关的。到晋代纸普遍使用后,缣帛虽仍在使用, 但基本上是作为某些文书以及书法、 绘画的写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