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1:1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34
“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的适应性。
原句是“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和“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句话的意思是: 和素质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鲍鱼是臭的了。
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即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六本》卷四。
原段是: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34
这句话的意思是: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通俗来说:习惯成自然。这是因为人的味觉,在长期同一刺激的作用下,主动淡化对该刺激的响应,这类似于免疫的情况,都是被动的应激反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35
习惯成自然。 具体的说:是因为人的味觉,在长期同一刺激的作用下,主动淡化对该刺激的响应。 和免疫的情况有点儿像,都是被动的应激反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35
原文应该是: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出自《孔子家语》中颂兰的一段佳话!用白话说也就近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同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36
“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的适应性。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韩非子·内储说上》。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居数月,织屦织缟,鲁人父尚不识,鲁人母尚不知也。邻居有犂者,且迎且问之日:“吾子奚自?”具以实对。犂者曰:“嘻!子奚若乃也?鲁人流于越,则穷矣。”
翻译:
鲁国有一个人擅长打草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绸子,他们搬到越国住了几个月,然后回来跟邻居说:“我们搬到越国住了几个月,现在回来跟大家说一下吧。” 邻居问:“你们在越国住了几个月,体验如何啊?” 他们说:“越国这个地方不适合我们住,越国人都不穿鞋子,只穿草鞋。
在这段文本中,韩非子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邻居”无法察觉出鲁人及其妻子所织的屦和缟的美感,即使这些工艺原本是“邻居”自己家里常用的材料。这涉及到一种心理效应——习惯性的感官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邻居”因为长时间没有使用鲁人及其妻子所编织的屦和缟,其感官已经逐渐适应了自己国家所穿的鞋和衣物,而不适应新的材料和风格。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你的感官就会逐渐适应这些环境中的气味和声音。例如,当你长期居住在一个繁忙的城市中时,你的嗅觉和听觉会逐渐适应这种环境中的气味和声音,你可能无法察觉到空气中的异味或噪音。这也是为什么“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长时间居住在一个有香味或臭味的环境中,你的感官就会逐渐适应这些气味,很难察觉到它们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