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3: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12:01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开创,代表人物包括考夫卡、苛勒等。这一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与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形成鲜明对比。它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19世纪末,以冯特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集合,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组合。这种观点在1912年遭到了来自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双重挑战。行为主义在美国对构造主义发起猛烈抨击,而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对构造主义进行讨伐。两种运动在开始时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但后来逐渐走向对立。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拒绝讨论意识,甚至否认意识的存在,而后者承认意识的价值,但不同意将其分解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批判构造主义的元素说为“砖块和灰泥心理学”,认为它用联想过程将元素“粘合”起来,构建起构造主义的大厦。实际上,当一个人观察窗外时,他看到的是树木、天空和建筑的完整景象,而不是组成这些物体的各种感觉素质,如亮度、色调等。构造主义的理论体系面临着崩溃的威胁。G.A.米勒曾以一个有趣例子说明格式塔心理学的声势和构造主义的困境。当一个人走进心理学实验室,被问及在桌子上看见了什么,回答是“一本书”。构造主义心理学家坚持要求描述所有细节,从颜色、边缘到桌布和其他杂色条纹。最终,回答者被引导至认为,他“真正”看到的是颜色而不是物体,这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然而,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书”作为直观事实,比眼睛见到的要大。每一成分都与其它成分相关联,每一成分的特性由其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决定。整体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局部过程则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拥有它自身的完整特性,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其特性也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格式塔主义,作为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反对冯特构造主义的一个学派,强调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都是“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先于人的经验存在,是人经验的先决条件。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1]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