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4: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0 19:56
郑炳宗在研究生阶段(1948-1952)就开始了对玉米螟的深入研究。在他的导师周明牂的指导下,他揭示了玉米螟在北方的分布和危害规律,特别强调了越冬防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通过冬春季节对玉米秸秆和穗轴进行水浸或烧毁来消灭大量虫源的防治策略,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1958年,郑炳宗开始探索在生长季节如何减少玉米螟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当时,国外正在关注颗粒剂作为杀虫剂的新型应用,北京农业大学的黄瑞伦和韩喜莱等人也在研发DDT和高丙体六六六的颗粒剂。郑炳宗与他们合作,试验这些颗粒剂在田间防治玉米螟,最终确认了5%DDT和1%丙体六六六颗粒剂的防治效果。北京市科委随后邀请郑炳宗和邱式邦参与推广这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郑炳宗进一步研究了颗粒剂防治与产量的关系,并探索如何优化心叶期一次施药的防治效果。他指出,通过调整施药时间(如心叶末期最适宜)、剂量和方法,以及更换药剂种类,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使用5%DDT颗粒剂在心叶末期每株施用2克,一般年份就能有效控制螟害,提高玉米产量19.9%(对小黄玉米)。
在内蒙古甜菜产区,甜菜象甲曾导致严重的苗害。1964-1965年,郑炳宗与谢以铨合作,通过实验发现,使用不同浓度的甲拌磷浸种或闷种可以有效控制甜菜苗期象甲,使甜菜苗生长整齐、健壮,叶色浓绿。这一方法深受农民喜爱,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郑炳宗,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中有突出贡献;在害虫抗药性的监测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并对多种农业害虫防治研究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