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6: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0:11
在电影市场中,大片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占据了全年票房的绝大部分。小成本影片虽然可以通过电影频道和网络版权在院线外找到生存空间,如韩国的商业大片《老男孩》选择海外市场而非国内,以降低风险。中型制作则常常遭遇冷遇,被视为"慢性自杀",反映出电影界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求平衡的人才短缺问题。
中国电影的后备力量确实令人担忧,石川指出:随着张艺谋、冯小刚等具有商业号召力的导演逐渐老去,谁将接过他们的接力棒?这个问题目前还不明显,但未来几年可能会变得更为紧迫。"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在艺术探索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电影节上屡获殊荣,但他们在商业领域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年轻一代的中国电影人面临着挑战,他们的作品有时在国外受到欢迎,但在国内票房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这与我国电影的社会投资渠道狭窄有关,年轻电影人往往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实现大制作的梦想。这无疑*了他们的创作空间和商业潜力的发挥。
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的艺术地位渐渐确立,但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