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修行中:这两者是哪种道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6: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3:29
参禅、开悟与悟后的修行——悟之表象与种类
悟之表象,依根门来分,有六门。每一门中各有动静两种,而以动中悟者为多。根门就是指六根六门,眼根是一门,耳、鼻、舌、身、意,总共六根,所以有六门。
第一门:眼见色而悟入。譬如:当年世尊拈花,迦叶尊者会意微笑。世尊讲:“吾以清净法眼涅??妙心,实相无相正法眼藏,教外别传,付嘱迦叶尊者。”
第二门:听到声音,从耳根而入。譬如香严智闲禅师在开垦竹林的时候,把瓦片丢出去,碰到了竹子,“空”的一声,悟了!又譬如克勤圆悟禅师听到鸡啼的时候,他也悟入了。又譬如临济门派,凡有学人入门,便大喝一声,这都属于耳闻声而悟。
第三门:是鼻嗅香而悟入。《楞严经》里面,有个香严童子,闻香而悟。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鼻根不利,所以很难悟。但是有个香积国,只要闻到饭的香味,一个个都悟了,鼻根猛利的原故。
第四门:舌尝味而悟入。《楞严经》里面有药王菩萨,因为尝味而悟入。
第五门:身受触。譬如:德山宣鉴禅师,凡有学人入门,一棒就打过去,就悟了。又譬如有人耳朵一痒,他也悟了。这都是身受触而悟入的。
第六门:意知法的根门。其实若要讲意知法,前面所讲的五种根门,都不离第六种意知法之中,一念相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意知法相应嘛。耳闻声,乃至身受触也都不离意知法而悟。
至于纯粹由意知法中,在静中打坐的时候用思维观参究而非因外缘悟入的。有些祖师打坐的时候一直往心内深观,而让他悟入,但这方法一般只能见性,不能明心。若用此法,一千人中有九百九十九人会落入定境中,很难悟。用意知法在动中悟入者,其实大部份是借着前面所说的五种根门的因缘而在动中悟入。
以上所说的这些现象总共六种根门,从六根对六尘而悟入。参禅的悟入就不外这六根六尘,离了这六根六尘就没有办法悟入啦。可是诸位可别被这六种现象所欺骗罗。因为这六种现象都只是表象而已,真正悟的人就知道其实和这六种表象是不相干的,可是又不能离这六种表象来参。因为这六根六尘是一种表象,所以我们不在这里面多所着墨,因此概略的说一下就带过去了,期望于诸位的,还是要自己仔细的去参究,去体会;因为跟你说明白说破了,那你一定不肯承担的,所以还要诸位自己苦苦参究,辛苦的寻觅,然后才有可能自己承当。
悟之实质,开悟是说在参究过程中,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生起了智慧。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悟,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
在悟之前需要修动中的功夫——参禅的功夫,以及听闻参禅的知见。悟了以后,却发觉到真如佛性不是因为修行而得,它从无始以来本然存在,没有一个相貌形象可以拿出来示现给人看,也没有一个门可以进入让我们看见真如佛性。所以祖师常说“无门为法门”,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讲禅法,而禅法是一种建立,是一种施设。所以禅法可以讲,但是禅不可说,说出来的就已经不是禅。悟——不能够讲,因为说出来的已经不是悟了,而且众生也不会相信的。禅法可以讲,可是禅法的自性本来空寂、禅法的自性本来就没有来去,本来就不可说,已经用语言、文字说出来的,那就是禅法,不是禅法的自性。在还没有悟之前,有个开悟可以追求;等到悟了以后,才知道悟的这个法也是本来空寂。悟之前需要学禅法,悟了以后才知道禅法的自性也是空寂。禅不是悟,禅是真如,悟只是找到真如时的一个现象。禅与悟虽然是真实的存在,它不是建立,也不是人的施设,但是没有办法提示出来给人看。所以只能说有悟是错,说无悟也是错。因为说出来的,已经不是悟啦。别人讲的是别人的,与我们不相干。悟的实质,不离一念相应慧。凡是没有一念相应,而靠语言、文字思维分析所得的结论,那不是悟。需要自己辛苦参究之后,突然间一念相应,那才是悟。
渐悟与顿悟,有大师在书里面开示,他说:“很简单,你必需从最基本的开始,并通过训练和修行的过程,经过一段长时间,可能会达到最高点,这即被称为渐悟。”又云:“开悟来得很快的,我们称为顿悟,需要长时间修持的,我们称为渐悟。”事实上,开悟这回事只有顿悟,没有渐悟。只有渐修顿悟,没有渐悟。《圆觉经》里面也是这样讲的。我们在悟之前,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去闻熏佛法知见,锻炼修持定力,而渐渐具备了悟的条件,这些前方便,称之为渐修,透过渐修之后,悟的时候只是一?x那,只是一念相应找到自心真如。真如佛性一悟就具足,一悟就发现他本然的存在,不是因为修行的渐渐累积增加了悟境,然后才具足的,所以没有渐悟。南泉普愿禅师讲:“道不属修。”如果是因为渐渐修行增加累积而得的话,那将来一定会渐渐的因为因缘的散坏而失掉了。真如不是从修行而得,真如无门可入,所以《楞伽经》讲:“无门为法门。”祖师又讲:“道从门入,不是家珍。”如果道是有门可入,是渐渐修行渐渐累积而成的话,那这不是我们自家里面本来具有的珍宝。
虽然只有顿悟没有渐悟,我们却不可以除掉渐修而期待顿悟,因为渐修是顿悟的基础。而顿悟只是一念相应,并不是累积几十次、几百次的悟以后才*,而是一悟即得。所以《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只有渐修而顿悟,没有渐悟与顿悟。唯识所说渐悟菩萨,乃是已经完成禅宗顿悟的过程─找到真心─之后,依其所证真心阿赖耶识而进修一切种智者,方得名为渐悟菩萨。以禅宗之顿悟为基础而修学种智,因此得入初地无生法忍;从此地地增上乃至等觉位之无生法忍,皆是依上地善知识闻熏而渐悟。若未经禅宗之顿悟明心,不能入渐悟菩萨位,无力验证阿赖耶及末那识故;但禅宗之证悟真心,只有顿悟而无渐悟,一念相应即证故;非因闻熏过程中渐渐累积而渐渐悟入故。
开悟不可以说吗?有大师讲:“说自己已经开悟的人,他就是没有悟。”然后过一会儿他又会讲:“我从来没有说过我已经开悟。”这种善知识,自古以来历代皆有,不是现在才有。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悟入,他不敢承认已经悟了,反而指别人说悟的人就是一种执着,就是没有悟。这种错误的说法,误导了许多学禅的人,都不敢去亲近一个真正悟入的人。古代祖师们那么多公案都说悟,譬如《六祖坛经》,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三祖僧璨的《息心铭》,还有祖师讲《参同契》。更多的祖师写了更多的歌谣都讲悟,世尊也讲悟,《景德传灯录》、《续传灯录》、《指月录》,通通讲悟。乃至净土宗《莲宗宝鉴》,也讲悟。这么多的祖师、菩萨都说悟,怎么可以说现代的人悟了不能讲呢?也有*师说:“悟了以后不可以让人家知道,应该要善于隐藏,也不要跟人家讲悟的体验。”这个话有一点奇怪。菩萨从大悲心而生,菩萨怎么可以效法声闻的心态呢?更何况声闻罗汉入灭之前,还不辞辛苦的度人,怎么菩萨反而不如声闻呢!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个广告说:“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如果我们悟得不真,那没话说。如果说已经参得禅,已经证得真如佛性,就应该要告诉同修们,应该要帮助同修们同样可以悟入才对。所以不应当说“悟不可以说”。真正的悟了,不必害怕承认开悟;没悟的人才会不敢承认开悟。可是掉转话锋,我们反过来讲,虽然说悟了可以承认已经开悟,但是也不可以随便为任何人来讲。而应当要观察当事人的根器,是不是能够契合。所以悟了之后虽然可以讲,但是我们要讲的时候要看当事人的根性、他的福德、他的信心、他的知见够不够?再观察这个人有没有慢心,然后我们才能决定要不要为他讲禅法,如若不然,还是默然比较好。
同样的,悟固然可以讲,但是也不可以跟还没有悟的人讲牢关、圆觉的境界。如果认为这个人根性可以,要为他说的话,我们需要从明心见性开始说起。在解说明心见性之前,必需先要为他讲锻*夫的知见和方法;等到他明心见性,并且学过差别智,建立择法眼之后,才能跟他讲牢关、圆觉的境界,不然难免会产生误解。因为圆觉、牢关的境界之中,没有开悟可言,没有见性可言,也没有牢关可言。所以还没有悟之前不可以说悟,也不可以说没有悟这回事情。还没有透牢关,未得圆觉境界之前,虽然已经见性分明,也不可以说没有悟。因为对于明心以及见性的人而言,悟是一种真实的过程,是一种真实的解脱功德受用,所以不能讲无悟。否则就是还没有渡河,就把船舍掉了;或者说是渡河渡了一半就把船丢掉,这个就称为颠倒、邪见。如果有善知识讲“无悟可开,不要求悟。”那我们千万要小心,不要去跟他学,因为这个人不是真正开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