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骨折的弊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13: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3:40
实践证明,手术治疗骨折除了费用高昂外,其并发症也很多,都可严重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济南市中医医院骨科张宝峰
手术会损伤骨外膜和周围软组织,影响局部血液供应,影响骨折愈合。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伤筋动骨一百天。但回过头来看一下手术病人骨折愈合情况,就会发现骨折愈合时间远不止一百天。为什么呢?
原来骨折愈合有赖于骨折部组织的再生,骨折部组织再生力的强弱与局部血液供应的优劣有关。骨折时,周围软组织已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采用手法正骨时,骨折部仍保留创伤后原由的血液供应。采用手术治疗时,因须切开周围的软组织和剥离骨外膜,势必进一步破坏骨折局部的血液供应,若在手术中破坏了滋养动脉,将更为广泛地破坏骨折部的血液供应,骨折段将发生大范围的缺血性坏死。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甚至发生骨折不愈合。
现代的金属内固定物虽然对人体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仍会发生排异反应。影响内固定物的物理性能,可使内固定物弯曲和折断,发生骨折再移位、不愈合等。
内固定术之所以能发展,与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内固定术早在上世纪前已经开始。但由于当前所用材料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较差。机械强度不足,设计和加工工艺不够完善,以及无菌技术概念和手术器械设备不完善等原因,未能推广应用。近年来,由于冶金术的发展,内固定物的强度及组织相容性得到极大提高。但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病人对内固定物的排异反应仍占相当的比例。病人术后不明原因高热不退,骨折处骨膜反应增强,出现钉痕。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局部破溃,流出无菌分泌物。不得不早期取出内固定物,使内固定术失败。
牢固内固定将造成应力遮挡,使整段骨骼发生严重的骨质疏松,从而可发生再骨折。
坚硬内固定特别是坚硬而厚的内固定,因应力保护和应力集中等造成的骨缺血、骨吸收和骨痂延缓塑形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坚硬的内固定板,导致正常的生理负荷不经过骨折端,而由内固定板本身通过,形成“旁路”,使骨折端受到应力保护,使其失去了正常的负荷,使骨发生废用性萎缩和松变。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原来的骨折处恢复正常的负荷,如果不注意保护,半年内患肢特别是下肢,都有可能因扭转力或较大外力而再次骨折。这种骨折再愈合能力差,绝大多数须植骨。对患者的生理、心里及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临床上,这种骨折屡见不鲜。
手术内固定后,绝大多数仍须使用长期的外固定,仍然妨碍关节的活动,造成关节的粘连,影响关节功能。本来,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较手法复位的一个优点,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能够早期活动,防止关节的粘连。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患者年龄、配合程度、骨折部位、骨折粉碎程度、内固定材料强度及技术操作等原因,内固定术后绝大多数仍须使用长期的外固定,直至有较多的骨痂出现。这势必造成临近关节的粘连,影响关节活动。换句话说,这一优点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得到体现。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发生感染,造成慢性骨髓炎,而经久不愈,严重的可能因此而截肢。
无菌技术对任何手术都非常重要,对骨科手术尤其重要。骨科手术常需植入各种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的异物,如人工关节、骨水泥、人造骨、各种内固定物等。这些异物在无菌条件下与人体组织是可以相安无事的。一旦发生感染,他们就成为人体组织不能相容的异物。如不取出,感染难以治愈。若去除将导致肢体畸形。严重的感染可造成骨髓炎。大家都知道,无菌是相对的,有菌是绝对的。即使手术室层层隔离,使用先进的消毒设施及空气层流设备,手术者术前洗手,穿戴无菌衣,手术部位严格消毒。仍不能保证避免感染。以股骨干骨折为例,世界权威骨科杂志《坎贝尔骨科学》记载,1979年,Rüedi报告钢板固定的感染率及不愈合率分别为8%和14%。1984年,Johnson、Johnston 和 Parker报告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的感染率及不愈合率分别为13%和22%。
急性骨髓炎患肢局部红肿热痛,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病情发展可至慢性骨髓炎。形成死骨死骨外的包壳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经常有脓性分泌物自瘘道流出。由于缺乏血液供应,身体抗菌能力和药力难于达到,常有细菌残留,瘘道时愈时发脓性分泌物时流时止。骨质常增生硬化,发生病理性骨折;周围软组织有致密瘢痕增生。窦道附近皮肤长期受炎性分泌物刺激,久之可发生癌变。
应用中西医结合手法整复骨折的成功率较高,因而目前对骨折切开复位的适应症已日益缩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3:34
实践证明,手术治疗骨折除了费用高昂外,其并发症也很多,都可严重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济南市中医医院骨科张宝峰
手术会损伤骨外膜和周围软组织,影响局部血液供应,影响骨折愈合。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伤筋动骨一百天。但回过头来看一下手术病人骨折愈合情况,就会发现骨折愈合时间远不止一百天。为什么呢?
原来骨折愈合有赖于骨折部组织的再生,骨折部组织再生力的强弱与局部血液供应的优劣有关。骨折时,周围软组织已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采用手法正骨时,骨折部仍保留创伤后原由的血液供应。采用手术治疗时,因须切开周围的软组织和剥离骨外膜,势必进一步破坏骨折局部的血液供应,若在手术中破坏了滋养动脉,将更为广泛地破坏骨折部的血液供应,骨折段将发生大范围的缺血性坏死。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甚至发生骨折不愈合。
现代的金属内固定物虽然对人体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仍会发生排异反应。影响内固定物的物理性能,可使内固定物弯曲和折断,发生骨折再移位、不愈合等。
内固定术之所以能发展,与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内固定术早在上世纪前已经开始。但由于当前所用材料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较差。机械强度不足,设计和加工工艺不够完善,以及无菌技术概念和手术器械设备不完善等原因,未能推广应用。近年来,由于冶金术的发展,内固定物的强度及组织相容性得到极大提高。但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病人对内固定物的排异反应仍占相当的比例。病人术后不明原因高热不退,骨折处骨膜反应增强,出现钉痕。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局部破溃,流出无菌分泌物。不得不早期取出内固定物,使内固定术失败。
牢固内固定将造成应力遮挡,使整段骨骼发生严重的骨质疏松,从而可发生再骨折。
坚硬内固定特别是坚硬而厚的内固定,因应力保护和应力集中等造成的骨缺血、骨吸收和骨痂延缓塑形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坚硬的内固定板,导致正常的生理负荷不经过骨折端,而由内固定板本身通过,形成“旁路”,使骨折端受到应力保护,使其失去了正常的负荷,使骨发生废用性萎缩和松变。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原来的骨折处恢复正常的负荷,如果不注意保护,半年内患肢特别是下肢,都有可能因扭转力或较大外力而再次骨折。这种骨折再愈合能力差,绝大多数须植骨。对患者的生理、心里及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临床上,这种骨折屡见不鲜。
手术内固定后,绝大多数仍须使用长期的外固定,仍然妨碍关节的活动,造成关节的粘连,影响关节功能。本来,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较手法复位的一个优点,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能够早期活动,防止关节的粘连。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患者年龄、配合程度、骨折部位、骨折粉碎程度、内固定材料强度及技术操作等原因,内固定术后绝大多数仍须使用长期的外固定,直至有较多的骨痂出现。这势必造成临近关节的粘连,影响关节活动。换句话说,这一优点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得到体现。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发生感染,造成慢性骨髓炎,而经久不愈,严重的可能因此而截肢。
无菌技术对任何手术都非常重要,对骨科手术尤其重要。骨科手术常需植入各种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的异物,如人工关节、骨水泥、人造骨、各种内固定物等。这些异物在无菌条件下与人体组织是可以相安无事的。一旦发生感染,他们就成为人体组织不能相容的异物。如不取出,感染难以治愈。若去除将导致肢体畸形。严重的感染可造成骨髓炎。大家都知道,无菌是相对的,有菌是绝对的。即使手术室层层隔离,使用先进的消毒设施及空气层流设备,手术者术前洗手,穿戴无菌衣,手术部位严格消毒。仍不能保证避免感染。以股骨干骨折为例,世界权威骨科杂志《坎贝尔骨科学》记载,1979年,Rüedi报告钢板固定的感染率及不愈合率分别为8%和14%。1984年,Johnson、Johnston 和 Parker报告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的感染率及不愈合率分别为13%和22%。
急性骨髓炎患肢局部红肿热痛,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病情发展可至慢性骨髓炎。形成死骨死骨外的包壳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经常有脓性分泌物自瘘道流出。由于缺乏血液供应,身体抗菌能力和药力难于达到,常有细菌残留,瘘道时愈时发脓性分泌物时流时止。骨质常增生硬化,发生病理性骨折;周围软组织有致密瘢痕增生。窦道附近皮肤长期受炎性分泌物刺激,久之可发生癌变。
应用中西医结合手法整复骨折的成功率较高,因而目前对骨折切开复位的适应症已日益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