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15: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02:29
在80年代的中国美术领域,被称为“85新潮美术”的现象与其说是艺术运动,倒不如说是哲学观念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艺术家们,特别是在西南、华中和东南地区,倾向于从非理性哲学,如生命哲学、精神分析哲学、存在哲学中寻找自我重塑的灵感。在东南地区,一种宗教性的悲剧意识赋予了这种对生命的理解一种神秘救赎的色彩。
现代主义绘画运动被理论家们分为理性与生命的两个维度,而叔本华的“意志本能”、尼采的“超人”、克尔凯戈尔、萨特的“存在”和“自由选择”等思想,以及柏格森的“生命绵延”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都以本土化和实用性的角度融入这场艺术启蒙运动。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无论是理性文化还是非理性的人性重塑,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现代化的决定论和目的论视角。
20世纪80年代末期,面对“85美术新潮”的反思和观念艺术自身的发展,分析哲学(如现象学、日常语言学)、科学哲学、*哲学(如理性批判主义和“范式”理论)以及各种相对主义的“后学”成为了东南地区艺术家的主要思想源泉。同时,本土哲学如庄禅哲学也开始影响现代艺术,作为对西化运动的反动。新潮运动后期,对前期哲学化、宗教化和人本化倾向的不满促使反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85美术新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的一种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当时的年轻艺术家不满于当时美术界的左倾路线,不满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窠臼和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