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05: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1:04
磬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载的“戛击鸣球”与“击石拊石”。这些术语描述了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磬作为乐器。在《世本·作篇》中,传说磬是由尧、舜时期的人无句所创造。另一种说法是,“磬”这个名称源自“叔所造”。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经开始被使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尧让夔击磬来模仿上帝的声音,并引导百兽跳舞,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石磬。这枚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磬实物。商代时,磬已经广泛流传,并且制作精良,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描绘出“□”形的磬,左半部表示用绳悬挂石块,右半部表示一人手持锤击打。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大墓出土的一件虎纹大石磬,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刻出一只虎形纹饰,形象刚猛壮美。其音色悠扬清越,接近铜声,音调近于升C1。
西周至战国时期,磬的形状有所变化,上部为倨句形,下部为微弧形。到了汉代以后,上部和下部均为倨句形。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初年的石编磬,共有32枚(大部分已破碎、粉化,完好的共有9枚)。这32枚石磬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每枚石磬上都刻有乐律铭文和音名,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和编磬的珍贵资料。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1:04
磬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载的“戛击鸣球”与“击石拊石”。这些术语描述了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磬作为乐器。在《世本·作篇》中,传说磬是由尧、舜时期的人无句所创造。另一种说法是,“磬”这个名称源自“叔所造”。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经开始被使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尧让夔击磬来模仿上帝的声音,并引导百兽跳舞,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石磬。这枚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磬实物。商代时,磬已经广泛流传,并且制作精良,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描绘出“□”形的磬,左半部表示用绳悬挂石块,右半部表示一人手持锤击打。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大墓出土的一件虎纹大石磬,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刻出一只虎形纹饰,形象刚猛壮美。其音色悠扬清越,接近铜声,音调近于升C1。
西周至战国时期,磬的形状有所变化,上部为倨句形,下部为微弧形。到了汉代以后,上部和下部均为倨句形。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初年的石编磬,共有32枚(大部分已破碎、粉化,完好的共有9枚)。这32枚石磬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每枚石磬上都刻有乐律铭文和音名,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和编磬的珍贵资料。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