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06: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2:40
黄河下游的堤防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中期,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堤防建设开始形成,但线路布局并不合理。战国时期,下游的堤防规模已具雏形,《管子·度地篇》中提到春季三月筑堤最佳,因其土料干燥,易于夯实。秦汉时期,堤防逐渐完备,而到了北宋五代,双重堤防出现,并按险要程度分类。明代时,堤防技术进一步提升,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强调土质选择与施工技术。刘天和在《问水集》中详细阐述了筑堤的技巧和土质要求。
清代修堤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强调"五宜二忌",包括审势、取土、坯头处理、硪工密集和验水严谨。潘季驯和靳辅是清代黄河治理的杰出代表,潘季驯提出的"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策略,通过"束水攻沙"等方式,强化堤防建设,稳定河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大堤经历了多次改造和加固,特别是建国以来60年间,堤坝普遍加高至8-9米,如临黄堤、全堤、展宽区围堤等得到了全面整修和加固,配合干支流防洪水库,大大提升了防洪效能。例如,1982年夏季的洪峰流量巨大,但在严密的堤防控制下,黄河堤防未发生一处决口,显示出其强大的防洪能力。
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代代黄河儿女认真研究治黄方略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古代的治黄经验,为管束住滚滚东流的河水,北岸自孟县以下,南岸自郑州铁桥以下,除了个别河段傍依山麓外,两岸皆筑有大提。黄河大堤全长达1370千米,犹如“水上长城”。 黄河大堤包括两岸的临黄大堤、北金堤等,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