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禹稷行宫简介 禹稷行宫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2: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05:00
武汉市晴川阁景区内部的三大景点之一的禹稷行宫拥有八百多年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始建于南宋时期,在清朝经过不断的维护修缮,现在依旧保存完好,成为当地知名的名胜古迹,下面给大家分享具体的攻略指南。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万里长江边上的这一座禹王庙,今为“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重修,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也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它与晴川阁、铁门关组成晴川阁景区,被誉为武汉三大名胜之一,这是进入景区,最先映入眼帘的主体建筑之一。
明天启年间,“禹王庙”之称改为“禹稷行宫”,并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八元、八恺等18位传说中的先贤。天启五年,湖广布政使右参议张元芳为禹稷行宫写了碑记,禹稷行宫之名自此沿袭至今。
明嘉靖年间,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又增建了一座晴川阁,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诗句。
清同治三年,禹稷行宫再次重修,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上世纪80年代,该宫又一次大修,精心修葺后的禹稷行宫,朱漆彩绘、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吸引不少年轻人来此进行婚纱摄影、古装写真、汉服旅拍等。
蓝天白云之下,禹稷行宫门前林木葱郁,游人稀少,环境清静、雅致,并伴有江风吹拂,实在教人感到惬意。白墙青瓦, 临江而立,掩映在绿荫丛中的光影之美,充满古韵。
走进行宫,站在天井下,只见大殿轩廊两侧分别置镇水铁牛和祭祀铁钟,天井中置一铁鼎。大展廊上方为现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万世蒙泽”匾,廊柱上镌有书画大师刘海粟书写的楹联:三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大殿中央立有玻璃钢材质的大禹塑像,背衬《禹迹图》,上悬“德配天地”巨匾,还陈列着纪念大禹治水的各种资料。
大禹,历代公认的水利事业鼻祖。秦始皇曾“上会稽,祭大禹,坐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开帝王亲祭之首创,嗣后历代官府和民间祭禹活动历久不衰。直到今天,大禹之祭祀、纪念,仍十分兴盛。
除了禹稷行宫,景区内还有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朝宗亭、禹碑等。其中,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现亭阁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荆楚雄风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而这朝宗亭,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于此而建造。《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 “朝宗亭”上有对联:山势西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站在这滚滚长江之畔,不由发现这对联实在雄壮磅礴,甚有气势。
但大有来历的还是那一块禹碑。这是清朝著名文人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
大禹治水,传说“功成刻石衡山”,其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自唐朝起,有关于“禹碑”的传说不断,大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在南宋之前,世人都未曾见过此碑,许多人寻遍衡山也没有找到。
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摹刻于三峡的夔门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77 个字,文字奇特难识,历代想辨识者众多,皆不能解其中义。
但大禹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受到老百姓们的追崇,至此以后,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