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21: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32
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学术界,一场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与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入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场论战,通常被称为中国社会史论战,持续了大约六七年之久。它不仅是一场学术观点的碰撞,更是深层次的*较量,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复杂交织。
论战的核心议题围绕着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即它究竟是封建社会的延续,还是已经迈入现代社会,或者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学者们从历史资料出发,各持己见,有的主张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有的则强调现代化进程的显著变化。这场辩论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其结果和观点对当时的*制定和意识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战期间,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通过著作、演讲和期刊文章等形式表达立场,试图说服对方并影响公众*。尽管论战激烈,但通过这样的讨论,也促进了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推动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然而,它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学术讨论的深刻影响,显示了学术争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论战从对于古代社会性质的讨论开始。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1892~1978)于1930年发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批驳了“中国国情特殊”论者对*主义学说的非难。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论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的。同时,李达也积极地宣传了中国*党的路线和主张,于1929年出版了《中国产业*概观》一书,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作了具体分析。他们的著作,遭到了论敌的猛烈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