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5: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23:00
在信源编码的历史中,1951年,香农的理论指出,通过编码技术,当信源信息存在冗余时,可以提升信息传输效率,使其接近信道的最大容量。1948年,香农提出了匹配信源与信道的编码概念,随后R.M.费诺在1949年提出了费诺编码,而D.A.霍夫曼在1951年进一步发展了更为高效的霍夫曼编码。这些编码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真、图像和语音编码的深入研究,解决了数字通信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纠错编码方面,早在1948年,香农就提出了位纠错的编码方案,如7位纠错码。1949年,格雷码和三位纠错码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纠错能力。1950年,汉明码由R.W.汉明提出,对纠错编码产生了深远影响。1955年的卷积码至今仍广泛应用,随后卷积码被1957年的循环码所取代,其构造简单,便于理论设计和实现。1959年,哈格伯格码和费尔码的出现可以纠正突发错误,而BCH码(由博斯、乔达利和奥昆冈在1959年独立提出)在循环码领域独树一帜。1965年,维特比译码和1978年的矢量编码法分别在空间通信和高效率编码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1980年,数论方法推动了里德-所罗门码(RS码)的发展,它在卫星通信中广泛应用,与卷积码结合的级连码则适用于深空通信环境。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又称香农第二定理)是编码存在定理。它指出只要信息传输速率小于信道容量,就存在一类编码,使信息传输的错误概率可以任意小。随着计算技术和数字通信的发展,纠错编码和密码学得到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