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09: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05:20
铁路编组站作为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问题之一是调车设备的优化配置。全球铁路编组站调车设备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1825年至1876年间,处于平面调车阶段。那时的调车主要依赖于牵出线或正线,依靠人工扳道和手闸制动来完成车辆的移动。
接着,1876年至1924年进入了简易驼峰调车阶段。德国在1876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简易驼峰,利用位能溜放技术,分解和编组列车,然而场内仍需人工操作扳道和手闸。
1924年至1948年,机械化驼峰调车阶段开始显现。美国在1924年引入车辆减速器(缓行器),能控制车辆溜放速度,德国则在1925年率先实现驼峰道岔的集中控制,显著减轻了人工劳动的强度。
最后,自1948年以来,半自动和自动化驼峰调车阶段成为主流。随着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1948年美国建成的首个半自动化驼峰,1950年代以后,铁路编组站的调车作业步入了自动化的新纪元。
铁路编组站是铁路枢纽的核心,是车流集散和列车解编的基地,常有“列车工厂”之称。据统计,货车一次全周转时间中,在车站作业和停留的时间约占70%。货车从装车到卸车,平均要进行5~6次调车作业,其中在编组站作业停留的时间占30%以上。全路用于调车的机车台数,约占全部运用机车的五分之一。加速编组站的现代化建设,对提高作业效率和缩短车辆周转时间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