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9 08: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8:45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机制主要源于其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和器官内的活动以及其代谢产物引发的免疫病理反应。这种疾病根据病变过程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通常在摄入囊蚴后数日至1个月左右出现症状,严重感染者在第二天就可能出现症状。童虫移行过程中,如穿过肠壁,可导致肠壁出血。在腹腔和腹壁,童虫尤其在肝表面移行或穿孔,引发局部出血和坏死。轻者可能仅有食欲不振、乏力和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而严重者可能迅速出现高热、腹痛和腹泻等毒性症状。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可达80%以上。
慢性期中,虫体进入肺部后,病变可进一步发展为脓肿期、囊肿期和纤维疤痕期。脓肿期可见组织破坏和出血,形成窟穴状或隧道状病变。囊肿期则由炎性渗出和大量细胞聚集形成,随后囊壁增厚,呈现紫色葡萄状。纤维疤痕期则由虫体死亡或转移导致疤痕形成,X线表现为硬结或条索状阴影。
成虫通常在肺部寄生,但其童虫也可能在其他组织如皮下、脑、脊髓、眼眶等造成损伤。虫体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可引起多种症状,包括全身器官受损。根据主要受损部位,卫氏并殖吸虫病可表现为胸肺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脑型(头晕、头痛)、肝型(肝功能异常)、皮肤型(皮下包块)和亚临床型(症状不明显但免疫反应阳性)等。实际上,临床表现可能多种类型并存于同一患者。
卫氏并殖吸虫,全称卫斯特曼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的重要虫种之一,是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为主的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根据病变过程可分为急性期及慢性期。它潜伏期不易确定,感染后可长期无症状,多数在感染后半年左右缓慢发病,病程较长,也可再一次重症感染后急性发病。症状随虫体寄生的部位不同而异。以胸、腹、脑损害的表现为多见。